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帶來的碳足跡

2022年09月28日10:37:35 科學 1104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帶來的碳足跡 - 天天要聞

科研工作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其對能源、電力和電信服務的使用,也無形中造成了大量能源消耗。近日,《科學美國人》刊發了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為什麼相信科學》一書作者娜奧米·奧萊斯科斯(Naomi Oreskes)的文章指出,科學研究可能是極其昂貴的,因為其產生了巨大的碳足跡。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帶來的碳足跡 - 天天要聞

原文 :《科學美國人》:反思科研工作帶來的碳足跡

編譯 | 李彥文

圖片 | 網路


科學的價值是什麼?它不僅通過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有用的東西,而且以超越物質利益的方式加深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讓我們感覺到與浩瀚宇宙的聯繫、與大自然力量的關係。但科學也是昂貴的,最近一些研究人員就科學的一項特殊成本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碳足跡


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使用了大量的碳基能源,並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加速了我們當前的氣候危機。所以,科學家們在幫助我們了解世界的同時,也在對世界造成一些損害。在最近的一項計算機科學案例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斯蒂文·貢扎雷·蒙瑟瑞特(Steven Gonzalez Monserrate)認為,該研究領域,尤其是計算機雲存儲和數據中心的環境成本是巨大的,而且還在上升。他認為,雲計算是一種「碳巨獸」:一個數據中心的用電量相當於5萬個家庭的用電量。整個雲的碳足跡比整個航空業還要多。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帶來的碳足跡 - 天天要聞

蒙瑟瑞特研究的碳問題並不局限於計算機科學。大型天文台和天基望遠鏡都是大型碳排放裝置。今年早些時候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世界上領先的天文台在其服役周期中將產生約20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在宣布研究結果的新聞發布會上,兩位作者表示,如果世界要在2050年之前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天文學家必須將研究設施的碳足跡減少至1/20。這可能意味著要少建造大型天文台。當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他們自己的設施——位於法國圖盧茲的天體物理學和行星學研究所(IRAP)時,他們發現設施內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為每年2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而法國公民的人均排放量為每年4.24公噸。


其他科學家則專註於研究會議的碳足跡。氣候科學最重要的集會之一是通常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年會。氣候模擬專家米勒恩·克勞沃(Milan Kl?wer)和他的同事計算出2019年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議與旅行相關的碳足跡為8萬噸二氧化碳,每位出席會議科學家約為3噸。人均排放量幾乎相當於墨西哥人均年排放量。克勞沃提出了減少足跡的建議:將會議轉移到美國中部城市以縮短行程,每兩年舉辦一次,並鼓勵線上參與。總的來說,這些改變可以減少90%以上的旅行足跡。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曾表示,計劃未來輪流舉辦會議,並採用混合會議形式。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帶來的碳足跡 - 天天要聞


但是,天文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分析表明,是研究,而不僅僅是旅行,擴大了科學的碳足跡。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艾瑪·斯特魯貝爾(Emma Strubell)和她的同事在一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從碳預算的角度來看,訓練神經網路所花費的大量能量「最好分配給一個家庭取暖」。生物信息學、語言建模和物理學等領域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這是一個難以面對的現實。但是,留給人類防止氣候災難的時間越來越少,科學家們將不得不尋找方法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完成更多的工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20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帶來的碳足跡 - 天天要聞


拓展閱讀

外刊 | 兒童為什麼不願主動尋求幫助?

外刊 | 戰勝全球飢餓,還須糧食體系長期轉型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帶來的碳足跡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簡牘探中華》獨家公開馬王堆漢墓最新研究成果 - 天天要聞

《簡牘探中華》獨家公開馬王堆漢墓最新研究成果

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工藝繁複的精美漆器、內容豐富的簡帛文獻……20世紀70年代以來,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數以萬計的文物,全方位展示了西漢時期經濟、藝術、醫學等方面的輝煌成就,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它們的主人是誰?將為我們訴說怎樣的歷史故事?4月6日晚八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簡...
科普與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進廣場活動 - 天天要聞

科普與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進廣場活動

為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全民科學素養,4月3日,曲靖市科技館在金陵灣愛情小鎮舉辦「科普大篷車進廣場」活動,市民們不僅近距離體驗了豐富的科普展品,還親手製作並放飛風箏,在趣味互動中學習科學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伊始,科普大篷車便
「中國龍芯之母」黃令儀簡歷 - 天天要聞

「中國龍芯之母」黃令儀簡歷

在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的走廊盡頭,82歲的黃令儀依然保持著清晨六點打卡的習慣,當她布滿皺紋的手指在EDA軟體上繪製電路版圖時,監控屏幕的藍光映照著老人專註的面龐,彷彿在為這個時代篆刻一部特殊的史詩—那些跳躍在硅基世界裡的0與1,正在訴說一
AI也有人格面具,竟會討好人類?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響人類判斷 - 天天要聞

AI也有人格面具,竟會討好人類?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響人類判斷

新智元報道 編輯:英智【新智元導讀】最新研究發現,LLM在面對人格測試時,會像人一樣「塑造形象」,提升外向性和宜人性得分。AI的討好傾向,可能導致錯誤的回復,需要引起警惕。你是否想過,LLM也有著自己的小心思?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LLM在被研究人員測試時,會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在面對那些旨在評估人...
「雙一流」高校迎來「百億」身價副校長 - 天天要聞

「雙一流」高校迎來「百億」身價副校長

范代娣在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頒獎現場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陳嘉偉 陝西報道4月3日,陝西省政府官網最新一批人事任免通知顯示,從今年4月1日起,任命范代娣為西北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震後125小時生命救援,奇蹟是如何發生的? - 天天要聞

震後125小時生命救援,奇蹟是如何發生的?

4月1日,緬甸全國鳴笛1分鐘,哀悼在3月28日強震中遇難的人們。這場地震是全球大陸近十年來震級最強的一次,震源深度30千米,破壞力巨大。震中距離緬甸人口密集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只有17千米,多座文化古....
98.7%人類消失!中國發現:祖先曾僅剩千餘人,熬過11萬年絕境 - 天天要聞

98.7%人類消失!中國發現:祖先曾僅剩千餘人,熬過11萬年絕境

在人類漫長而曲折的進化歷程中,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如今,中國科學家們的一項驚人發現,正在為我們揭開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人類祖先曾面臨滅絕的邊緣,而他們頑強地挺過了長達11萬年的絕境。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我們對人類演化的認知,更讓我們深刻
研究發現黑猩猩會根據靈活性來選擇工具的材料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黑猩猩會根據靈活性來選擇工具的材料

來自牛津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民族志學院、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坦尚尼亞珍·古道爾研究所、葡萄牙阿爾加維大學和波爾圖大學以及萊比錫大學的多學科研究團隊發現,坦尚尼亞貢貝河國家公園的黑猩猩在製作工具時使用了一種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