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是由免疫細胞(如單核、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NK細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細胞(內皮細胞、表皮細胞、纖維母細胞等)經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類具有廣泛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質。具有調節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血細胞生成、細胞生長、APSC多能細胞以及損傷組織修復等多種功能。
二、細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細胞因子多為糖蛋白,分子量一般為10-25KDa,有的8-10kDa。多數細胞因子以單體形式存在,少數細胞因子以二聚體、三聚體或四聚體形式發揮生物學作用,如IL-5、IL-12、M-CSF、TGF-β等以雙聚體,TNF-α、LT-α以三聚體,IL-16以四聚體形式結合相應受體。
(一)產生及分泌特點:通過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作用於附近的細胞或其他成分,在局部以高濃度短暫發揮作用。通過內分泌作用於遠處的靶器官,引發全身性效應。
(二)高效性:細胞因子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後,通過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到高效能地行使調節和效應功能。一般pmol/L(10-12mol/L)水平即有明顯的生物學作用。
(三)多效性:同一個細胞因子具有不同類別的功能。
(四)重疊性:多個細胞因子成員顯示相同活性。
(五)協同性:不同細胞因子發揮作用時相互協同。
(六)拮抗性:不同細胞因子對同一目標產生相反效應。
三、細胞因子的分類
(一)白細胞介素(IL):1979年開始命名,包括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其他非單個核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在細胞間相互作用、免疫調節、造血以及炎症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根據其刺激造血幹細胞或不同分化階段的造血祖細胞在半固體培養基中形成不同的細胞集落,分別命名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多重集落刺激因子(IL-3)、幹細胞因子(SCF)、紅細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等。
(三)干擾素(IFN):最初因發現病毒感染的細胞能產生一種物質可干擾另一種病毒的感染和複製,將該物質命名為干擾素。根據來源和結構,干擾素分為IFN-α、IFN-β、IFN-γ和IFN-λ,它們分別主要由白細胞、成纖維細胞和活化T細胞產生。
(四)腫瘤壞死因子(TNF):最初發現其能造成腫瘤組織壞死而得名。根據其產生來源和結構不同,分為TNF-α、TNF-β(LT-α)和LT-β三類,TNF-α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LT-α又名淋巴毒素,由活化T細胞產生,LT-β是膜型淋巴毒素。
(五)轉換生長因子(TGF-β):由多種細胞產生。該家族成員已有20多個,如TGF-β1、TGF-β2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六)趨化因子家族:包括四個亞族,①C-X-C亞族或α亞族,主要趨化中性粒細胞,主要成員有IL-8、黑素瘤生長活性因子(GRO)、血小板鹼性蛋白(PBP)等;②C-C亞族或β亞族,主要趨化單核細胞。③C-X3-C亞族,只有一個成員Fractalkine;④XC亞族,目前發現有淋巴細胞趨化因子(LTN)和SCM-1β兩個成員。
(七)其他細胞因子:表皮生長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肝細胞生長因子(H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和IGF-II、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等。
在生物細胞學研究中,有時需要體外培養和分析癌細胞。細胞要養好,就要用好的培養基,如Ausbian幹細胞完全培養基是在含微量胎牛血清的基礎培養基中,通過添加一種人永生化幹細胞系的條件培養基混合組成。使細胞更健康,客戶做實驗更加順利。
文章來源於:生物學教學
本文所用圖片及內容均來源於網路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不代表我站觀點。本站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