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2022年08月27日22:57:05 科學 1769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地球未來可能會變成一顆高溫星球,表層的溫度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地球變「火球」

也有研究表明,未來地球會被冰雪覆蓋,溫度低至零下一百多攝氏度。

等待人類的可能只有極端的高溫或者低溫環境,這個時候有人會好奇,從科學角度看,凍死和熱死,哪個更好受一些?

強大的人類

人是一種恆溫動物,本身的溫度保持在36℃到37℃之間,不過人類的適應能力很強,即使是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也能夠生存下去。

比如,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已經在嚴寒當中存在了千年的時間,不僅沒有滅絕,反而形成了獨特的北極文化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生活在嚴寒中的因紐特人

因紐特人依靠冰雪堆積的房屋規避嚴寒,捕獵麋鹿等動物的皮毛進行保暖,夏季儲存食物供給冬季使用,為了適應寒冷的環境,因紐特人想盡了一切辦法。

除開因紐特人聰明的頭腦之外,人類自身對溫度的調控,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身處寒冷環境當中,身體會吸收一切熱量保證核心的溫度達到36攝氏度左右。

身處炎熱環境的時候,身體又會通過各種方式釋放熱量,來降低體溫。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人體各部位的溫度

當然,要是外界的溫度過高或者過低的話,身體對溫度的調控自然也就微乎其微

那麼身處於超高溫環境或者是超低溫的環境下,人體是如何變化的呢?

身處高溫

當環境當中的溫度超過40℃的時候,身體就會接收到過熱的信號,並及時將這種信息散播到各個器官當中,對溫度進行調控。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其中皮膚髮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皮膚通過大量的汗液蒸發來帶走體內過高的溫度,在溫度不高於體溫5℃到10℃的情況下,這種調節的效果還是很明顯。

持續冒出的汗液在帶走溫度的同時,還會帶走身體當中的水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補給,很快就會出現脫水現象。

這個時候人體出現口乾、頭暈、四肢乏力等現象,嚴重的情況會導致心跳速率加快,出現幻覺、昏迷等現象。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可別不把高溫當回事

隨著溫度的升高,外界的溫度已經遠遠超出了身體所能調控的溫度時,體內的調節系統逐漸失控,伴隨有體溫的明顯上升,汗液腺功能失常。

人類在這個階段會還會感覺腫脹,自己好像是一隻被裝滿熱氣的氣球。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高溫天氣,謹防中暑

這種溫度最終會傳遞到人類的頭部,致使頭部神經受到損傷,當腦內組織蛋白大量的分解之後,影響神經中樞的調節功能。

大腦對外界信息的判斷可能無法傳遞,人類的身體甚至會因為接收不到大腦傳遞的信息,而「感覺」不到熱。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大腦是人體的「中央處理器」

感覺不到不代表不存在,高溫身體的損害不會消減,而且還會愈演愈烈。

之後,在人體中的一些器官組織開始停止工作,體內的血液循環也因此無法擴散到全身,導致死亡。

這種熱死的過程將會是漫長且痛苦的,人類甚至能夠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正在衰減。

那種感覺,簡直是讓人生不如死。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熱死的過程痛苦而恐怖

如果一下子將人類放在一個1000℃以上的高溫環境,死亡將會來得無比迅速,也就沒有痛不痛苦的說法了。

曾有人做過人體抗高溫試驗,結果表明人類在100℃的環境當中,只能待上半個小時。

當然,試驗的場所是在一個特製的溫度房內,如果是在水中,活躍的水分子運動能夠溫度迅速傳遞到人體內,以至於用不了多久,就會「熟透」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沸水

相比較而言,冷死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低溫嚴寒

比起高溫,人類能夠承受的低溫範圍要小得多,在不藉助外界條件下,普通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低溫是0℃。

低於種溫度,人類如果赤裸著身子沒有任何保暖措施,血液循環很快就會變得不通暢,同時體內細胞活躍程度逐漸減弱。

在宇宙當中,低溫和高溫數值的範圍也極其的不公平,最高溫度是在宇宙大爆炸時期,瞬間產生的溫度能夠達到萬億億攝氏度。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宇宙大爆炸產生所有物質

但是理論上,宇宙當中的最低溫度卻只有273.15℃,被稱作是絕對零度,沒有比絕對零度更低的溫度存在。

這是因為處於絕對零度當中的分子不再運動,沒有動能,內能達到了最小值。

宇宙當中目前人類所認知的最低溫度只有零下272攝氏度,絕對零度也只能處於理論值當中。

回到話題,面對低溫,人類被「凍死」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或許感受死亡來臨更恐怖

人的凍死就是身體當中熱量損失的過程,直到人體的核心溫度無法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死亡才會如約而至。

最開始的時候,人體的部位會出現「凍傷」的現象,這是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的。

與高溫不同的是,人類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為身體提高熱量,比如做運動。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生命在於運動

通過肌肉運動來調動全身的細胞的活躍,讓細胞們在低溫環境下依舊保持「清醒」。

不過,運動產生的熱量畢竟有限,當溫度持續下降的時候,運動的作用也變得很小。

身體的某些部位開始慢慢失去知覺,心跳頻率也逐漸降低。

持續一段時間之後,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人們會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熱」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並不是自己的身體真的產生了熱量,而是人類溫度調節中樞紊亂,導致傳遞到大腦的信號錯誤。

這個時候大腦運轉也變得不再靈活,接收的信號隨便反饋給身體部位,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錯覺

出現了錯覺,也就意味著人類離鬼門關不遠了,同樣是身體器官停止運作之後,人類的生命體征也逐漸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出現低溫的狀態,並不一定要身處低溫環境才會出現。

比如當人們在春秋季節淋了雨水,沒有及時換上乾燥的衣服,身體的雨水蒸發就會帶走身體大多數的熱量,然後出現失溫症。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失溫症

在新聞報道當中,甚至有的人在夏季的時候,也會出現低溫症,其原因就是沒能及時處理身上的水分

所以淋雨一時爽,雨後「火葬場」的調侃,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究竟熱死好受些還是凍死好受些

綜合對比來看,無論是凍死還是熱死,都是相當痛苦的過程,但非要從當中選一個的話,相信凍死的過程相對來說會好受一些

畢竟在凍死的過程當中不用承受水分流失的痛苦,要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缺水的痛苦可能凌駕於寒冷之上。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而且在凍僵失去知覺之後,也沒有那麼多痛苦。

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如今凍死的案例已經少之又少,但是在古代,貧困百姓凍死已經是屢見不鮮。

很多平民因為沒有能力購買保暖工具,在冬天的寒夜,往往是「一覺長眠」,沒有太多痛苦的過程。

熱死則不同,人類會在睡夢當中掙扎著醒來,經受「地獄烈火」一般的煎熬。

從這方面來看,再次證明了凍死相比較之下的「舒適度」

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 天天要聞

凍死不會讓人變得面目全非

在現實生活當中,絕對多數人都不會與熱死或者冷死有所接觸,與其考慮這些縹緲的東西,不如活在當下

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的重要性,無論身處何處,都要注意保暖散熱,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長壽。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甘肅一地現大量飛鳥在天空盤旋,有網友擔心為地震前兆,地震局:鳥類聚集並非特別異常 - 天天要聞

甘肅一地現大量飛鳥在天空盤旋,有網友擔心為地震前兆,地震局:鳥類聚集並非特別異常

近日,甘肅白銀靖安縣有網友反映,小區上空有大量鳥類盤旋,這些鳥還會反光,該網友擔心是地震預兆。5月15日,靖安縣地震局的工作人員告訴瀟湘晨報記者,他們關注到了這個情況,最近晚上都有鳥在飛,不過目前沒有接到異常的反饋。工作人員稱,鳥類聚集並非特別的異常,將持續監測,同時向上級反饋,讓他們去核實,問下動物...
新實驗打破常識:雞蛋這樣落下才不容易碎! - 天天要聞

新實驗打破常識:雞蛋這樣落下才不容易碎!

想像一下你要完成一個挑戰:把雞蛋從一定高度鬆手讓它落到檯面上,卻不能讓它碎掉。你可能會自然地選擇讓雞蛋尖的一端朝下,因為我們總覺得那是它最結實的方向。但這個「常識」,真的對嗎?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工程系學生通過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證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研究顯示,當雞蛋被側向釋放時,它...
時隔百餘年 海南發現壁虎屬新物種 - 天天要聞

時隔百餘年 海南發現壁虎屬新物種

新華社海口5月15日電 經反覆核實論證,海南省林業局15日確認,時隔百餘年,海南再次發現一個壁虎屬新物種——自然保護地壁虎。這也是首個由我國人員在海南本土發現並命名的壁虎屬物種。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動物分類雜誌》上發表。2024年12月8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拍攝的自然保護地壁虎。(周潤邦 攝)...
創新展上看創新,GEA加速未來食品行業高效增長 - 天天要聞

創新展上看創新,GEA加速未來食品行業高效增長

AI時代,食品飲料行業正快速變革與創新發展。消費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驅動行業探索技術創新與轉型。從植物基到生物技術、智能製造,食品飲料企業正在創新與規模化生產、提升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的思考中前進。FBIF食品創新展近日在上海
沙特正成為另一個AI晶元消耗大戶 - 天天要聞

沙特正成為另一個AI晶元消耗大戶

看上中東,英偉達向沙特出售1.8萬顆頂級AI晶元文|《財經》研究員 周源編輯|謝麗容美東時間5月13日周二,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沙特-美國投資論壇上,英偉達(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宣布,將向沙特人工智慧(下稱AI)初創公司H
日本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將在台灣省投入醫療使用! - 天天要聞

日本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將在台灣省投入醫療使用!

日本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天空驅動」(Skydrive)將在台灣省作為應急醫療直升機投入使用!日本研發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天空驅動」(Skydrive)已被指定為台灣省的應急醫療直升機,預計將用於支援陸上交通受限的離島地區緊急醫療服務。儘管 eVTOL 尚未進入全面商業運營階段,但近年來全球多國已加速電動垂直起...
圖解巷道高冒區、複雜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閉 - 天天要聞

圖解巷道高冒區、複雜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閉

我是通風安全,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一通三防】與【安全管理】乾貨。一、充填設備及工藝材料施工採用的設備主要有氣動隔膜泵、混合器。材料充填工藝如下:按照水灰比(1.
五十萬米高空捕捉地表細節 - 天天要聞

五十萬米高空捕捉地表細節

長光衛星智慧農業農村綜合指揮平台界面。 長光衛星供圖李岩在加工反射鏡。 本報記者 劉以晴攝「吉林一號」寬幅衛星總裝現場。 長光衛星供圖「吉林一號」是我國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