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以上患慢性腎病越來越多,但90%患者確診時,不知道自己生病

清晨張阿姨正準備泡一杯枸杞茶。然而,鏡中那張灰敗的臉卻讓她心頭一緊——這是她連續第三天感到疲倦、頭暈。更令她不安的是,最近每次上廁所後,尿液都泛著異常的泡沫,久久不散。張阿姨不知道的是,她的身體正在向她發出一個危險信號:慢性腎病(ckd)可能已經悄然侵襲。

慢性腎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它的早期癥狀極其隱匿。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慢性腎病的患病率超過10%,但知曉率不足5%。許多人直到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腎衰竭、心血管疾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何在無聲中捕捉這個「隱形敵人」?又該如何科學防治?

慢性腎病的「三高」與「三低」

慢性腎病的發病特點可以用「三高」和「三低」概括:

  • 三高:發病率高(10%以上)、伴發心血管病風險高、病死率高;

  • 三低:社會知曉率低、防治率低、伴發心血管病的識別率低。

腎病的「沉默」源於它的隱匿性。早期可能僅表現為尿液泡沫增多、夜尿頻繁或輕微水腫,而這些癥狀常被誤認為「年紀大了」或「喝水少」。然而,腎臟就像人體的「清道夫」,一旦功能受損,毒素會逐漸堆積,最終引發高血壓、貧血、骨病甚至終末期腎衰竭。

從健康到衰竭的五級警報

慢性腎病發展就像手機電量提醒:

  • 1期(100%-90%):腎單位輕度損傷,gfr>90ml/min

  • 2期(89%-60%):腎功能輕微下降,可能出現夜尿增多

  • 3期(59%-30%):中度損傷,疲勞、水腫開始顯現

  • 4期(29%-15%):重度損傷,貧血、皮膚瘙癢接踵而至

  • 5期(<15%):尿毒症期,需透析或腎移植續命

數據警報:我國3期以上患者達1000萬,但知曉率不足10%。

慢性腎病的「罪魁禍首」:誰在悄悄傷害你的腎臟?

慢性腎病的病因複雜,但以下高危因素不容忽視:

1. 原發性腎病:腎小球腎炎佔主導

我國40%的慢性腎病由腎小球腎炎引發,常伴隨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壓。

2. 繼發性腎病:糖尿病、高血壓「雙刃劍」

糖尿病腎病:高血糖損傷腎小球濾過膜,導致蛋白流失。

高血壓腎病:長期血壓升高壓迫腎小球,加速腎功能衰退。

3. 生活習慣的「隱形殺手」

高鹽飲食:過量鈉鹽加重腎臟負擔,誘發高血壓。

長期憋尿:尿液滯留為細菌滋生提供溫床,引發感染性腎病。

濫用藥物:非甾體抗炎葯(如布洛芬)、某些抗生素可能直接損傷腎小管。

4. 遺傳與年齡因素

家族史:有腎病家族史者患病風險升高2-3倍。

老齡化:腎臟功能隨年齡增長自然衰退,60歲以上人群需特別警惕。

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慢性腎病的早期預警

慢性腎病的早期癥狀看似普通,但可能是身體發出的「緊急信號」。以下是五大關鍵指標:

1. 尿液異常:泡沫多、顏色深

泡沫尿:尿液表面漂浮大量泡沫,且久久不散,可能是蛋白質泄漏的徵兆。

深色尿:尿液呈濃茶色、洗肉水樣,提示血紅蛋白或肌紅蛋白異常。

2. 皮膚瘙癢與灰敗面容

頑固性瘙癢:毒素沉積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導致全身性瘙癢,夜間加劇。

面色灰暗:腎功能下降引發貧血,皮膚失去紅潤光澤,呈現蠟黃或灰白色。

3. 水腫與體重異常

浮腫:眼瞼、腳踝等部位水腫,按壓後凹陷恢復慢,可能因蛋白尿導致血漿蛋白降低。

體重波動:短期內體重無故增加(水腫)或減少(食欲不振)。

4. 疲勞與高血壓

持續乏力:腎功能減退影響紅細胞生成,導致貧血和能量代謝障礙。

血壓升高:腎臟調節血壓的功能受損,高血壓反過來加重腎損傷。

5. 夜尿增多

頻繁起夜:腎小管濃縮功能下降,夜間排尿次數增多,可能伴隨尿量減少。

科學防治

1. 早篩查:給腎臟做一次「全身ct」

尿檢:檢測尿蛋白、紅細胞等異常指標。

血檢:評估腎小球濾過率(egfr),判斷腎功能分期。

影像學檢查:腎臟超聲可發現結構異常(如結石、積水)。

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體檢應包含尿常規和腎功能檢測;糖尿病、高血壓患者需每3-6個月篩查。

2. 飲食管理:低鹽、低脂、低鉀、低磷

低鹽飲食:每日鈉攝入量<5g,避免腌制食品和隱形鹽(如醬油、味精)。

控制蛋白質:腎功能不全者需限制優質蛋白(如瘦肉、豆製品)攝入,優先選擇植物蛋白。

警惕高鉀高磷食物:香蕉、橙子等高鉀水果需限量;全穀物、堅果等高磷食物應謹慎食用。

3. 藥物治療:精準用藥,延緩進展

普利/沙坦類藥物:降低尿蛋白、保護腎功能,但需監測血鉀和肌酐水平。

列凈類藥物:與普利/沙坦聯合使用,可進一步降低尿蛋白並減少高鉀風險。

專家建議:藥物需長期規律服用,不可擅自停葯或調整劑量。

4. 生活方式:養腎從細節做起

適度運動:每周3-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改善心肺功能並控制血壓。

規律作息:保證7-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耗傷腎精。

戒煙限酒:煙草和酒精會直接損傷腎小管和血管。

腎病患者的「生存指南」:穩住關鍵三要素

對於已確診的慢性腎病患者,需重點關注以下三大複發因素:

1. 堅持用藥,勿輕易停葯

激素類藥物:如潑尼松需逐步減量,突然停葯易導致病情反彈。

護腎藥物:普利/沙坦類藥物即使癥狀緩解也需長期服用。

2. 增強免疫力,修復免疫損傷

合理膳食:補充維生素c、鋅等抗氧化營養素。

適度運動:提升免疫力,避免反覆感染。

3. 控制飲食,減輕腎內壓

低鹽低脂:每日鹽<5g,脂肪攝入量佔總熱量<30%。

限水限鉀:根據醫生建議調整飲水量和鉀攝入。

慢性腎病的防治是一場持久戰,但並非無解。通過早期篩查、科學飲食、規範用藥和健康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將「沉默的殺手」扼殺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