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愛肝日|醫護公益宣教與患者「肝願同行」

3月18日是第24個「全國愛肝日」,今年的主題是「早防早篩,遠離肝硬化」。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聯合中國抗癌協會廣東省抗癌協會舉辦了名為「肝願同行」的愛肝日公益宣教活動,醫護人員與病患家屬們在鮮花綻放的春日中相聚,共話肝癌防治知識。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院長和肝臟外科陳敏山主任分别致辭。徐瑞華表示,我國作為肝病和肝癌大國,醫務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向人民群眾科普肝病和肝癌的相關知識。陳敏山主任指出,抗癌協會聯合相關科室的「肝願同行」宣教活動年年都在開展,已經成為中心的特色之一。通過這樣的科普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句傳遞知識和理念,是降低肝癌發病率、提高肝癌生存率最有效便捷的方式。

據了解,肝癌是我國第四常見的惡性腫瘤,第二位致死病因。肝癌主要的發病原因包括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黃曲霉素、飲酒、代謝異常等。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微創介入科沈露俊副主任醫師在科普講座中提醒,對於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療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肝炎病毒從而減少相關肝損傷,阻止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研究已經證實,長期抗病毒治療可以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

此外,肝癌起病常隱匿,多在肝病隨訪或體檢中通過血清甲胎蛋白(AFP)和B超聲檢查偶然發現。早期肝癌一般無癥狀和體征。臨床癥狀明顯的肝癌患者多已進入中晚期,表現為肝區隱痛、食慾減退、進行性消瘦、發熱、出血傾向等,同時伴隨黃疸、肝脾腫大、腹腔積液等表現。

沈露俊建議,有乙肝/丙肝感染、過度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應該注意早期篩查。篩查的手段推薦每隔半年進行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測和肝臟B超檢查。

肝癌的治療方式日益多樣化,因此目前提倡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模式,不應該局限於單一的治療手段,而應該針對不同的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療「組合拳」。此外,肝功能、是否存在肝硬化、肝臟內病灶的大小和數目、是否存在轉移等情況都是影響治療決策的關鍵因素。

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臟外科的陳梅先護士長為病患和家屬們帶來了肝癌康復管理的健康宣教。

最後,肝臟外科、微創介入科、放療科和影像科的專家、醫生、護士們為病患和家屬們義診,現場解答大家的疑惑,對病情和治療提出初步的建議。

文|記者 陳輝 通訊員 鄭敏珊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