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健康碼海報!「今天不用再掃健康碼了,說不出什麼感覺」

疫情防控又變了。


昨天下午,國家發布的疫情防控「新十條」刷屏。


上下滑動查看


亮點有三:


除特定人員外,不再查驗核酸和健康碼;

無症和輕症可居家隔離;

跨地區不再落地檢。

總體來說,"新十條"的優化方向,並不讓人覺得意外,但步子邁得確實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期。


受這一政策影響,全國多地核酸採樣、核酸檢測實驗室改造等採購項目宣告終止。



全民核酸時代正式結束!



健康碼也完成歷史使命,進入退場倒計時。


政策頒布後,各地紛紛響應。


目前,已有10多個省份官宣有序放開措施。


【上下滑動閱讀】

有的地區更是從「每日核酸」變成了「非必要不核酸」



今天,多地車站已經開始撤下健康碼海報。


我們同新冠抗爭了3年的戰役,似乎一夜之間終於走到了拐點。


核酸不查了,健康碼不看了。


聽到這消息,很多人喜憂參半。


喜的是,總算要慢慢恢復正常生活了。


憂的是,萬一感染了怎麼辦?


到底要不要囤葯?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後疫情時代」里的這些問題。



01

「放開」後會面對什麼?


首先要認清一個現實:逐步放開後,每個人都有可能感染。


12月6日,國家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就說了:


放開後第一波疫情衝擊一定會到來,不管防護多好,大多數人都難以避免被感染,或早或晚而已。累計感染率,最後可能會達到80-90%


「當你遇到不斷出現的病假,你的客戶被感染,你的家人被感染。這就是:第一次衝擊到來。」


這意味著,在拐點後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可能會因為新增的數據而有一定的心理壓力。


漲幅可能在你的想像內,也或許在你的意料之外。



台灣在放棄動態清零後的兩個月,面對了第一波感染高峰。


有人通過數學建模預計,第一波衝擊會在12月底和明年的1月份到來。


這都很正常,我們必須要有這個心理預期。


無論如何,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不要一漲就怕,一反彈就罵。


我們要什麼樣的結果,就必須要承擔與之相應的代價。


到了現在這個階段了,就不要再反覆陷入「躺平」還是「清零」的懷疑和內耗。


國家的大方向和規劃夠清晰了。


我們接下來應對疫情的的路線很明確:


強化分級診療,避免醫療擠兌;


保護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是重中之重;


加快藥物和醫療資源準備。


現在還以為我們這是躺了甚至是鼓吹躺的,不是蠢就是壞。


我們更應該想到的是,逐步放開後,我們必須更重視個人的防護。


因為當第一波大面積感染之後,人們出於恐懼心理,求醫問診的人數可能會激增,在短時間內,可能會造成醫療擠兌。


想要避免醫療擠兌,不僅僅要靠國家政策,也要靠我們的自覺。


比如在家中備好抗原檢測試劑,常備一些藥物,做好日常防護。


盡量不感染,即便不幸感染了,也有能力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02

普通人感染後會怎麼樣?


日常防護做了,但還是不幸感染了,有什麼癥狀呢?


網路上有不少網友分享過自己的感染經歷。


張女士,63歲,上海人,接種了新冠疫苗


2022年里,他們一家6口,一共經歷了3次新冠病毒感染。


先是兒媳,再是張女士和老伴,最後是年僅9歲的大孫子。


一開始,張女士覺得嗓子里有點兒粘液,並覺得頭痛。慢慢,開始肌肉酸痛,還有咳嗽。


「像是感冒。」張女士不敢大意,連忙用早早備下的抗原試劑測試,「兩道杠(陽性)。」


她申請到方艙隔離,服用了連花清瘟、必理痛、新冠口服片和維生素C。


服藥3天後,她的檢測轉為陰性。


只是偶爾還有咳嗽和流涕的癥狀。


在張女士感染新冠病毒的第二天,她71歲的丈夫也感染了新冠病毒。


「他說難受,頭痛、血壓升高、全身酸痛。」


但熬過了前兩天,她丈夫的癥狀開始減輕,5天後,丈夫的核酸檢測為陰性。


「我們後來吃了兩周的中藥,徹底恢復得跟以前一樣了。」


11月,沈女士的孫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


他是9歲的男孩子,也是全程接種了新冠疫苗。


「我們很慌張,甚至叫了救護車送孩子去醫院。」


張女士說,孫子當時發燒到39度,也是咳嗽,有痰。


但他吃了退燒止咳的藥水,居家隔離了7天,癥狀全消,又像沒事人一樣開開心心地上學了。


高燒低燒、頭疼嗓子疼、渾身無力……


這是很多感染者都會出現的現象,但一般7天左右就可以恢復。



另外,很多人擔心新冠後遺症。


年過六旬的演員趙文瑄,最近在網上分享了自己作為一個新冠患者的親身經歷,就有很大的參考意義了。


從「陽」變「陰」,他只用了6天時間。


接著「後遺症」來了:


先是沒了味覺,三四天後,好了;


接著嗅覺消失了,一個星期後,恢復了三四成;


最後是嗜睡,睡眠時間顛三倒四。


一個月後,他痊癒了。


新疆的劉先生,以前他可以一口氣跑兩公里沒事兒,但感染後跑個三四百米就會覺得累。


是在大概一個月後,恢復到了以前的體質。


所以,奧密克戎時代所謂的「新冠後遺症」,在1個月內,基本都能恢復正常。


專家也稱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有更嚴重的後遺症。



絕大部分人隨著治療,以及時間推移,都可以慢慢恢復,大家不必太過擔心。



03

如果陽了怎麼辦?


在逐漸放開的過程中,如果不幸陽了,我們該怎麼辦?


小湯山方艙醫院醫療專家李侗曾,特意為此做了總結。



一般來說,普通人感染了,都會經歷三個階段。


前3天高熱,第4天緩解,伴有咽痛鼻塞,第7天可能轉陰好轉。


這種時候,不必過度恐慌,只要居家監測即可。


處理方法包括及時測體溫、測抗原


做好家庭成員的隔離,衛生間的消毒處理,做好通風等。


那什麼時候,應該去醫院呢?


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是超過70歲,有心血管、腎臟、腫瘤等基礎疾病的老人。


要首選去醫院觀察。


第二,是超過3天高熱仍未好轉。


並有明顯呼吸急促癥狀,也要立即去醫院就診。



此外,大家最關心的還有:老人、小孩感染後怎麼辦?


首先,孩子感染不用太擔心。


廣州本輪疫情,3歲以下嬰幼兒感染新冠的是1736例,佔比1.04%。


但都是無癥狀或輕型患者。


從癥狀上看,孩子感染奧密克戎後的臨床癥狀更輕、病程更短。


發生肺炎、發展為重症的比例較成人更低。



一些經歷過的網友也說,身邊未成年的孩子,比成人好得還快,不用過於擔心。



不過,對於疫情期間剛出生的新生兒,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還是建議去醫院檢查。


和孩子相比,老人是更需要擔心的。


老人是最脆弱、最需要保護的人群,首要任務就是疫苗


張文宏最近就呼籲脆弱人群要打疫苗,第三針加強針最好選擇異源接種。



萬一老人感染了,60歲以上且有基礎疾病的,癥狀極為明顯,且越來越嚴重的,建議到醫院就診。



04

現在要不要囤葯?


風向在改變,人們的焦慮似乎很難在短時間被撫平。


於是我們便看到了下面這一幕:


北京的多數藥房,連花清瘟遭到哄搶,一些藥店布洛芬也被掃光。



石家莊部分藥店的連花清瘟膠囊已經斷貨。



網上還流傳出一組「新冠吃藥順序」,導致不少人開始囤葯,藥店「都來不及進貨」。



長期處於「清零」的狀態,老百姓對新冠病毒感到恐慌能夠理解。


但現在的奧秘克隆變異毒株,毒性已大大降低,它導致肺炎或者重症比流感還低。


年輕人,身體免疫力好,甚至不藥而癒。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也表示,「對成年人來說,如果發燒時體溫在39度以下,甚至都沒有必要吃退燒藥,過多的藥物介入反而會拖長病程。與其囤葯,不如多晒晒太陽來增強自身免疫力。」


所以,沒有必要大量囤葯。


適量買一些家常備用的就行,在癥狀嚴重的時候用得上。


具體買哪些呢?北京日報》總結了專家的一些建議,給大家作參考。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05

寫在最後


大疫三年,病毒不斷變異。


從原始毒株,到後來的阿爾法、貝塔、德爾塔,再到現在的奧秘克隆。


傳播力不斷上升,但病毒威力不斷下降。


我們的防疫政策也經歷了「動態清零」到「20條」,再到現在的「新10條」。


但無論防疫政策如何優化,怎麼調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不會變。


國家已經盡最大能力保護了我們三年,也到了我們主動為國分憂的時候,接下來的這一仗就要靠我們自己去打了。


最艱難的三年已經過去,如今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別害怕,別認輸。


搞好防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