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禮包贈送中】每天將在收藏、點贊並評論留言的讀者中抽出幸運中獎者,歡迎大家參與活動!
「我弟上周才在外面幹活,沒中暑,也沒喊不舒服,結果突然高燒、抽搐,送到醫院就直接進了ICU。」
提問的是個瘦高個男人,在急診室外站著,神情獃滯,左手還掛著工作牌。
問題不是熱射病來得快,而是人們根本沒意識到它的「病」不在發熱,而在多器官的快速崩潰。很
多人以為熱射病是中暑的一種,是捂一捂、喝點水能扛過去的事。
可臨床上,一旦進展到熱射病階段,體溫升高只是表象,真正引發死亡的,是身體內部關鍵系統的快速瓦解。尤其是三個器官,一旦受損嚴重,就幾乎無路可退。
最先受影響的是中樞神經系統。這不是感冒發熱時的頭昏腦脹,而是直接進入意識障礙、抽搐、昏迷的過程。
高溫狀態下,大腦的代謝活動劇烈加快,同時腦血流減少、氧氣供應不足,神經細胞很快失控。醫學上稱為「熱性腦病」,最典型的表現是高熱合併意識障礙。
超過80%的熱射病死亡病例,在最早6小時內就表現出神志混亂甚至昏迷,而這類病人中只有不到一半最終恢復完全認知。
也就是說,大腦在熱射病面前是最脆弱的防線,一旦突破,恢復空間非常有限。
大腦的問題還不止是「意識」。高溫環境會誘導興奮性神經遞質大量釋放,引發腦細胞電活動紊亂,出現癲癇樣抽搐。
抽搐帶來的肌肉強直和代謝劇烈,會讓核心體溫進一步上升,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高熱下的神經損傷不可逆,即便通過降溫措施降低了體溫,也不能完全阻止腦水腫的發生。
一旦顱內壓升高,患者進入深昏迷狀態,後續不論是有創降溫、冷鹽水灌注還是藥物干預,生存率都會大幅下降。
第二個崩潰點是肝臟。高熱狀態讓肝細胞直接受到熱損傷,同時,系統性炎症反應也會攻擊肝組織。
熱射病患者的肝功能常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表現為轉氨酶飆升、凝血功能障礙、黃疸加重。
肝臟的失敗帶來的是毒素清除能力喪失。氨、膽紅素、內毒素積聚,會引發肝性腦病,讓患者再度進入深度昏迷。
同時,凝血因子的合成障礙導致全身出血風險增加,不只是皮膚淤斑,嚴重時會出現消化道出血、肺泡出血甚至顱內出血。
肝臟不是一塊代謝器官,它是整個身體毒素過濾和合成系統的樞紐,一旦功能崩潰,其它系統就跟著塌。
第三個關鍵器官,是腎臟。很多人以為多喝水就能緩解高溫損傷,實際高熱狀態下的脫水和肌肉溶解才是腎臟損傷的直接來源。
熱射病患者往往合併「橫紋肌溶解」,即肌肉細胞在高熱和代謝紊亂下破裂,大量肌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
這些肌紅蛋白過濾到腎小球後,會在腎小管中形成沉積,直接堵塞濾過系統。沒幾小時,腎功能就出現明顯下降。
肌紅蛋白還會在腎小管中形成氧化反應,加速腎小管上皮壞死,形成急性腎損傷。很多患者出現無尿、血肌酐飆升、鉀離子失控。
鉀高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致命性心律失常。這類患者即使接受透析,也未必能搶回來,因為腎衰只是表面,背後是整個體液、電解質、代謝網路的全崩潰。
數據上看,伴有橫紋肌溶解和急性腎損傷的熱射病患者,其死亡率比未發生腎損傷者高出4倍以上。
這三個器官不是獨立壞的,而是聯動損傷。一旦進入「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死亡率接近70%。發熱只是起點,衰竭才是結局。
從發熱到多器官功能障礙,有些病例只需要12小時。沒有提前識別,沒有及時干預,就算在ICU里全套生命支持也未必能救回來。
一個更值得反思的點是,很多熱射病患者最早的癥狀根本不是「熱」,而是疲勞、乏力、嗜睡、注意力下降。
這些癥狀非常容易被忽略,也容易被歸結為「最近太累了」「沒休息好」。
他們往往在感知異常之前,體溫已經升到39℃以上。這種「神經覺察延遲」是熱射病危險性高的關鍵因素。
高溫環境下的腦部判斷能力下降,導致行為遲鈍、動作緩慢,而這時候如果周圍沒人介入干預,惡化幾乎不可逆。
熱射病不是老年人才有,也不是只有在工地或高溫車間才會發生。
長時間高濕度環境、不通風的室內、高強度運動、精神壓力疊加,都可能成為觸發點。
近年來的病例顯示,健身房內、騎行賽事、封閉辦公室里,都有發生熱射病的記錄。
而很多人最後倒下的時候身上沒汗,皮膚乾熱,是典型的「汗腺功能失調」,這不是緩解,而是代償機制崩潰的表現。
一直以來,大眾把熱射病當成重度中暑,這種觀念本身就有誤導性。熱射病是器官系統性失控的急症,不是喝水降溫能扛過去的狀態。
它不是「再堅持一下」,而是「快退出」。延遲識別幾小時,死亡風險翻倍。
有研究表明,體溫維持在40.6℃以上超過30分鐘者,其死亡率為63%;若在20分鐘內完成核心降溫,死亡率可降至20%以下。這種差異,就是識別和響應速度決定的。
很多人都沒意識到:人的自我冷卻能力,是有限的。當環境溫度高於體溫時,汗液蒸發是唯一散熱手段,而高濕度環境會直接終止這一機制。
高溫+高濕的城市夏季,不比沙漠安全。而那些看起來年輕、體力好、沒基礎病的人,往往正是最不警惕熱射病的群體。
一個人在高溫下體溫升高至39℃以上、感到意識模糊,卻在短時間內退燒並清醒過來,這是不是意味著熱射病風險已經解除?是否還需要觀察和治療?
這個現象在臨床中並不少見。很多熱射病前驅狀態的患者,在短暫降溫處理後體溫恢復正常,意識改善,於是自行離開或拒絕留觀。這種行為非常危險。
體溫下降不等於器官功能恢復。中樞神經、肝、腎等關鍵系統在高熱狀態下已受損,即便體溫恢復,也可能在數小時內繼續惡化。
特別是熱應激誘導的炎症反應會持續釋放細胞因子,形成繼發性損傷。
大量研究顯示,熱射病患者在24小時內死亡者中,有近一半在初期有過「好轉表現」,但最終死於晚發性器官衰竭。
最安全的做法是,在體溫異常回落後至少觀察24小時,監測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指標、肌酸激酶等,評估是否存在進行性器官損傷。
這不是「是否需要」,而是「必須這樣做」。不然就不是搶救延誤的問題,而是主動放棄診斷時機。
高溫下,最大的問題不是熱,而是人對熱的判斷能力早就錯了。等感覺到嚴重,往往已經來不及。真正防得住的,是提前看到看不到的那一步。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玫瑰][玫瑰]
參考資料
[1]肖澤法,郭飛.熱射病相關的急性器官損傷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24,62(34):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