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禮包贈送中】每天將在收藏、點贊並評論留言的讀者中抽出幸運中獎者,歡迎大家參與活動!
「我爸在化療期間瘦得特別快,他不願吃肉,說癌細胞也需要蛋白,我不知道到底該不該讓他吃。」
真正的問題不是補還是不補,而是對蛋白質的功能到底有沒有準確理解。
蛋白質不是一種能簡單替代的營養成分,它參與的是修復、免疫、調控、抗病,是維持人體代謝穩態的核心。
如果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缺乏蛋白質,不但影響治療效果,還會嚴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
有些人對蛋白質充滿誤解,他們總覺得癌細胞「貪吃蛋白」,所以乾脆連自己也不吃了。
這個邏輯在表面上看似合理,實則極其錯誤。癌細胞確實需要營養,但它並不挑,只要有糖、脂肪、氨基酸,它都能利用。
你不讓它吃蛋白,它一樣從體內肌肉和器官里分解來補足。
真正受害的,是正在對抗癌細胞的免疫系統和代謝系統。一個失去足夠蛋白支持的免疫系統,是沒有能力識別和清除癌細胞的。
對癌細胞來說,它們是「躲」,對免疫系統來說,是「打」,誰更有蛋白質,誰就有勝算。
補充蛋白最直接的好處,是幫助維持或恢復肌肉質量。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幾乎都會經歷體重下降,但更值得關注的是肌肉丟失。
這種肌肉量下降叫做「癌性惡病質」,不僅讓患者變瘦,也會造成體力衰退、免疫下降、恢復能力減慢。
化療期間攝入高蛋白飲食者,其肌肉保留率顯著高於普通膳食組,住院時間平均減少2.6天,並發感染率降低28%。
這些數據說明,蛋白質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治療能否繼續、效果是否穩定的前提條件。
還有一點必須說清楚,蛋白質在維持肝臟功能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大多數腫瘤患者在治療期間肝臟代謝能力會下降,而肝臟是全身蛋白合成最活躍的器官。
如果攝入不足,血漿蛋白濃度下降,容易引起水腫、免疫球蛋白不足、藥物代謝延遲。
很多人在化療後出現「藥物耐受差」「副反應強」,其實很大程度與蛋白代謝紊亂有關。
只有肝臟有足夠底物才能維持解毒、合成和免疫功能。
而這個底物,就是氨基酸。一旦攝入不足,肝功能就開始打折扣,後續任何治療都會變得更困難。
有人總說,癌症晚期沒必要吃太多,這句話不完全對。確實不能吃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但不代表要吃得少。
尤其是優質蛋白,比如雞蛋、牛奶、豆腐、魚肉,這類食物消化率高、吸收效率好,對胃腸道刺激小,是腫瘤患者維持蛋白質水平最合適的來源。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癌症治療期的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而很多患者在治療期間攝入連0.8克都不到。
這意味著他們的身體在「無基建」狀態下被迫繼續對抗癌細胞,最終的結果不是治好了癌,而是把自己拖垮了。
補蛋白還有一層意義,就是修復治療帶來的組織損傷。
放療會損傷局部正常組織,化療則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和消化道黏膜破壞,這些損傷必須靠自身的修復能力恢復。
修復需要新生細胞,而新生細胞離不開蛋白質合成。如果缺乏營養,不但損傷恢復慢,傷口易感染,甚至還會形成新的病灶。
蛋白攝入量低於基礎代謝推薦標準者,術後感染率升高60%以上,部分患者還出現了原位修復失敗,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
免疫功能也是蛋白質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抗體、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全部是蛋白質結構組成。免疫細胞的增殖、遷移和應答也需要足夠氨基酸支持。
很多癌症患者抵抗力差,不是單純因為「生病」,而是因為體內根本沒有足夠原材料支撐免疫反應。更有意思的是,部分免疫抑制反應也是因為營養不足引起的負反饋,
長期缺蛋白狀態下,機體會主動調低免疫活性,避免過度消耗能量,這種保護機制在癌症患者身上就變成了放任腫瘤擴散的「讓步」。
植物蛋白是不是比動物蛋白更安全?很多患者聽說紅肉不健康,就只吃豆腐、豆漿。這個方向雖有一定合理性,但忽略了蛋白質的生物價。
動物蛋白的氨基酸構成更接近人體,更容易被利用,修復速度也更快。
植物蛋白雖然也有營養,但賴氨酸、蛋氨酸等關鍵氨基酸含量不足。
對一個病人來說,只吃植物蛋白遠遠不夠。最佳方案是植物與動物結合,增加總量,同時保證多樣性,不造成單一營養通路負擔。
中國腫瘤營養治療指南已經明確寫入,高危腫瘤患者如頭頸部癌、食管癌、肺癌、胃癌等,其治療開始前即應啟動營養干預,包括高蛋白飲食、必要時進入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通道。
不是等體重下降再補救,是從確診就開始補足。在實際中做不到這點,是因為很多人從心裡沒把營養當「治療」。他們總覺得那是生活里的事,跟治療是兩回事。
但現代腫瘤醫學已經不是簡單的「打一針」「切一塊」,而是系統工程。沒有營養的支持,任何治療方案的收益都要打折扣。
如果一個癌症患者無法通過正常飲食攝入足量蛋白,是不是必須依賴蛋白粉等營養補充劑?長期吃這些產品會不會有副作用?
很多患者在化療期間食慾差、吞咽困難、噁心反胃,確實很難攝入正常飲食。蛋白粉、腸內營養液等就成了補充的替代方式。
只要選用正規產品,並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使用,這類產品並不等同於「保健品」,而是醫學營養干預的一部分。
多數優質蛋白補充劑採用乳清蛋白、大豆分離蛋白、酪蛋白等原料,吸收快、氨基酸組成合理,能有效提升血漿蛋白水平、改善營養狀態。
擔心副作用的人,要明白關鍵在於量和結構,不是來源。補蛋白不是無限堆積,也不是全天灌輸,而是根據體重、腎功能、代謝能力進行個體化配比。
只要劑量合理、肝腎功能可控,長期使用不會帶來額外風險,反而能降低治療中斷率、縮短恢復時間、提升生活質量。
說到底,吃進去的蛋白,不是餵養腫瘤,而是武裝身體。
真正被忽略的,不是治療方案,而是讓治療方案能順利走下去的「燃料」。蛋白,就是這個燃料的核心。越早補,越少錯。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玫瑰][玫瑰]
參考資料
[1]蔣玉梅,簡文,江孟蝶.膳食營養與癌症預防的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0,11(24):9475-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