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高溫多雨,有利於細菌、野生植物生長繁殖,是細菌性、有毒植物性、真菌性食源性疾病易發季節。對此,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特別提醒公眾,近期在日常生活和外出旅遊時,要小心「病從口入」,謹防食源性疾病。
夏季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發病風險增高,這是因為高溫為細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理想環境,加速了食品腐敗過程。特別是肉蛋及其製品、水產品、涼拌菜、未徹底加熱的剩餘米面製品等,儲藏不當極易變質腐敗。因此,疾控部門建議公眾在購買食物時,一定選擇信譽好、信得過的商家;外出就餐也要選擇證照齊全的餐飲服務單位。同時要注意適量購買,盡量現買現吃。在家做飯也要選擇新鮮食材,處理食材時注意衛生,生熟分開,肉類、禽類要徹底煮熟。適量加工,減少剩飯。剩飯菜要儘快加蓋冷藏,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熱。
夏季植物生長旺盛,有些野菜和有毒植物外形極為相似,不慎誤食,可能引起中毒,危及健康甚至威脅生命。普通公眾要加強對野菜的辨別,可以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野菜,不要採食不認識的品種,同時也要避開在污染區域採摘。
夏季也是四季豆、芸豆、刀豆、豆角等菜豆大量上市的季節,未煮熟的菜豆中含有皂素和紅細胞凝集素,對胃腸道有強烈刺激性。食用未煮熟的菜豆,可引起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因此,菜豆一定要徹底燒熟煮透,不要只追求「脆嫩」口感。
我省分布有肉褐鱗環柄菇等毒性較強的蘑菇,7月至9月是其生長旺盛期。因為野生菌種類繁多,是否有毒辨別不易,疾控部門建議公眾不採不買不吃野生菌。
如果發生食物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適癥狀,一定要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醫,就醫時保存好可疑食物,以便檢驗。如果多人因進食同一種食物或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就餐後出現食源性疾病,有關部門可能會介入調查,公眾需配合調查,以便儘早明確致病因素,採取針對性治療措施。
來源:太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