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通知稱,將開展基礎教育「規範管理提升年」行動,在鞏固深化2024年規範管理工作成效基礎上,進一步清理整治違背教育規律、侵害群眾利益的辦學治校行為。
《通知》重點提出了16條2025版負面清單,內容包括嚴禁違反國家課程改革方案規定,隨意調整、增減課程內容,超標超前教學,嚴禁布置超過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總量和時長的作業,或布置重複性和懲罰性作業,嚴禁違反國家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學生睡眠時間安排學生作息,造成學生學習時間過長問題,或以各種方式擠占學生「課間十分鐘」休息等。
可以說,《通知》的出台恰逢其時,直指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的一些亂象。中小學生普遍面臨極大的學習壓力,南方周末近期報道《便秘的中學生和被忽視的如廁自由》稱,某名校學生一般是早上5:50起床,6:30前進入班級早讀,中午12:00下課回家,13:50抵達學校上課,18:15下課,其間有30分鐘的時間在食堂吃晚飯,晚自習從18:45持續到21:50。很顯然,學校將學生的生活切割成精準的刻度,精密計算著學生吃飯、睡覺、通勤的每分每秒。
至於課間,則實施「8+2」模式,即「課間十分鐘」被拆分為自由活動的8分鐘和必須提前回到教室並安靜下來的2分鐘,若遇到老師拖堂,留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只剩下三四分鐘。不難想像,學校有那麼多女生,一下課,女生們會跑著去廁所,爭奪有限的蹲位。當上課預備鈴響起,同學們又陸續跑回教室。這樣的跑步如廁和跑步回教室,滋味當然不好受,怎麼辦?部分學生選擇硬憋,抑或為了減少如廁次數不喝水或少喝水。久而久之,憋便成為習慣,便秘問題自然不期而至。上廁所本是再正常不過的生理活動,如今卻成為一些孩子的現實困惑——「我沒時間上廁所」「我不能上廁所」「我忍著不上廁所」。
孩子們的自發性調整讓我心生悲涼,因為這種調整是違背人性的。我相信大部分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好動的,但現實中不少孩子卻變得過於安靜,自律得讓我驚訝。筆者所在小區附近有一大塊閑置草坪,若干年前,很多放學的孩子會來這裡放風箏、捉迷藏、玩老鷹捉小雞、踢足球。這幾年,別說是放學後,就是周末也人跡罕至,原因何在?孩子們都去做(或補)功課了。六一兒童節將至,我與兩個孩子商量去郊區放鬆兩天,不料他們的回答是「還是不去了,馬上就要期末考了」,很顯然,他們覺得玩沒那麼重要,好好複習、考個好分數更重要。
毫無疑問,這種巨大的學習壓力已經內化為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自驅力。但這種自驅力不完全是好事,因為他們對學習的愛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愛,而是被當前的教育環境與過於激烈的競爭形勢規訓出來的「我必須愛學習」。
希望《通知》能得到認真貫徹與嚴格落實,希望孩子更像孩子,希望孩子的表現更合乎正常孩子的基本特徵,包括天真、爛漫、活潑、奔放、舒展、快樂。這一定有賴於學校、家長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齊心努力與共同實踐。 □ 姚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