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買這幾種肉,可能增加家人的腸癌風險

2025年05月26日10:43:06 健康 1438

經常買這幾種肉,可能增加家人的腸癌風險 - 天天要聞

你平時去超市時,經常買哪一種肉?

近期,一項大型研究指出,過量攝入紅肉和加工肉,與結直腸癌風險顯著增加有關。

換句話說,合理選購併搭配餐桌上的肉類,就有助幫家人降低腸癌風險。

經常買這幾種肉,可能增加家人的腸癌風險 - 天天要聞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怎麼吃肉更健康。

兩類肉吃得多與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這項大型研究由塞梅維什大學牽頭完成,研究採用了系統綜述與薈萃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共納入1990年到2024年間發表的60項前瞻性研究。

經常買這幾種肉,可能增加家人的腸癌風險 - 天天要聞

研究中,紅肉指牛肉、羊肉、豬肉、羔羊肉以及小牛肉等哺乳動物的肌肉,而加工肉包括培根、香腸、火腿等經過腌制、熏制等處理的肉製品。

研究發現,大量攝入紅肉、加工肉類與結直腸癌、結腸癌和直腸癌風險顯著增加相關,具體來說:

  • 較高的紅肉攝入與結腸癌、直腸癌風險各增加22%相關,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15%相關;
  • 大量攝入加工肉類,與結腸癌風險增加13%相關,與直腸癌風險增加17%相關,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21%相關。

此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報告稱:與消費紅肉、腌制肉類食品有關的癌症主要是直腸癌、結腸癌,有些胰臟癌和前列腺癌可能也與此有關。報告顯示,每天食用100克以上的紅肉會增加17%的患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將紅肉列為「第2A級」致癌物。

為什麼多吃紅肉易得腸癌?

紅肉和加工肉,為何與腸癌風險增加有關?對於其中的潛在機制,研究人員表示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

加工肉類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這些成分會促進N-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其被證實可導致DNA損傷、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

與高溫烹飪有關

紅肉若經常採用煎、烤、炸等高溫方式烹飪,會釋放雜環胺和多環芳烴,這些物質有致突變性和致癌性。

經常買這幾種肉,可能增加家人的腸癌風險 - 天天要聞

某些代謝成分

更隱秘的是一種新「中介」——三甲胺-N-氧化物,這是腸道菌群在代謝紅肉中的膽鹼和肉鹼時產生的代謝物。研究發現,它與結直腸癌相關的慢性炎症和氧化環境密切相關。

血紅素鐵

對於細胞正常活動來說,鐵是重要的元素。但如果體內出現了鐵水平的異常,則可能積攢大量自由基和DNA損傷,對組織產生傷害。

2024年,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與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合作發現,紅肉中的鐵離子能重新激活DNA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酶,從而驅動結直腸癌進展。

每天吃紅肉有個「上限」

怎麼識別哪些是紅肉呢?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是:看生肉的顏色。

科學家們發現,紅肉發紅的原因是「肌紅蛋白」,其含有二價鐵離子,所以呈紅色。整體來看:

  • 牛、羊、驢、豬、兔等哺乳動物的肉,叫做紅肉。
  • 雞、鴨、鵪鶉、魚、蝦、貝類等禽肉和海鮮水產的肉,叫做白肉。

經常買這幾種肉,可能增加家人的腸癌風險 - 天天要聞

當然,並不是說不能吃紅肉,吃紅肉風險與收益並存。紅肉能提供優質蛋白質、豐富的鐵、B族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有些時候反而需要多吃一點紅肉,比如缺鐵性貧血期、生長發育期、孕期、哺乳期等。

當前證據很難準確計算出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點,但目前大家紅肉攝入比例普遍偏高,從各維度研究來看,紅肉還是要適當少吃一點。

最新版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周畜禽肉攝入量為300~500克,平均每天差不多是40~75克。

這裡指的是生重,跟雞蛋差不多大小的一塊肉大概就是一兩。

中國註冊營養師李園園表示,她個人吃紅肉的量差不多是一周≤3次,每次不超過75克,其中以瘦肉為主。

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紅肉傷害?

專家提醒,為降低紅肉的負面影響,需要注意以下5點。

1日常盡量選瘦肉,如裡脊肉;少吃脂肪含量高的五花肉、肥牛等。

2可以每天吃一點紅肉,每次控制在1兩左右,也可以每周吃3~5次,不要一次吃太多。

3推薦採用低溫烹調的方式,除蒸煮燉之外,還可將肉做成肉餡,用來做包子、餃子、肉餅及丸子等。

4將大塊肉切成小塊,如切絲、切丁、切片,與其他蔬菜搭配食用,既可控制攝入量,又利於營養均衡。

5肉要現買現吃,冷凍最好不超過一個月。

可將餐桌上的紅肉換成魚/白肉

對大多數人而言,建議紅肉、白肉間歇著吃,控制好攝入量即可。

對於有腸癌家族史的人或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可以考慮減少紅肉攝入,增加白肉和植物蛋白的比例。

白肉里也有含鐵大戶,擔心鐵攝入不足的人可增加以下食物攝入:

經常買這幾種肉,可能增加家人的腸癌風險 - 天天要聞

需要提醒的是,吃雞、鴨肉等白肉時要去皮,否則會增加脂肪攝入。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議:

  • 每周最好吃魚2次或300~500克,畜禽肉300~500克;
  • 少吃深加工肉製品;
  • 優先選擇魚,少吃肥肉、煙熏和腌制肉製品。

魚肉的烹飪方法包括清蒸、紅燒、煎、烤、炸等,其中最健康的方法是清蒸,既可以保留魚肉原有的鮮美,又可以減少油鹽攝入。

挑選淡水魚優先選鮮活的,體質差的魚往往活動不靈活,或魚嘴貼近水面,或尾巴呈下垂狀遊動。▲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便秘的中學生給我們提了什麼醒 - 天天要聞

便秘的中學生給我們提了什麼醒

近日,教育部發布通知稱,將開展基礎教育「規範管理提升年」行動,在鞏固深化2024年規範管理工作成效基礎上,進一步清理整治違背教育規律、侵害群眾利益的辦學治校行為。《通知》重點提出了16條2025版負面清單,內容包括嚴禁違反國家課程改革方案規定,隨意調整、增減課程內容,超標超前教學,嚴禁布置超過教育行政部門規定...
醫院免陪照護服務啟動試點 明確醫療護理員不得替代醫務人員工作 - 天天要聞

醫院免陪照護服務啟動試點 明確醫療護理員不得替代醫務人員工作

「一人住院,全家忙亂」,這是很多患者家庭都面臨過的困境。近年來,一種新興的「無陪護病房」正在各地試點,為住院患者提供免陪照護服務。這項服務如何走向規範化,並在更多地方、更多醫院普及?來看多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的《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免陪照護服務,主要指患者住院期間,在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且自...
代謝醫學研究取得新進展,為肥胖及代謝疾病治療提供新路徑 - 天天要聞

代謝醫學研究取得新進展,為肥胖及代謝疾病治療提供新路徑

肥胖是一項成因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是導致糖尿病、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重要病因或危險因素。近日,我國科學家開發的一款減重降糖藥物的臨床研究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這也是我國代謝新葯研究成果首次入選這一國際臨床醫學期刊。研究顯示,瑪仕度肽在臨床試驗中幫助中國肥胖人群實現顯著減重,...
我國代謝醫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為肥胖及代謝疾病治療提供新路徑 - 天天要聞

我國代謝醫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為肥胖及代謝疾病治療提供新路徑

肥胖是一項成因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是導致糖尿病、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重要病因或危險因素。近日,我國科學家開發的一款減重降糖藥物的臨床研究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這也是我國代謝新葯研究成果首次入選這一國際臨床醫學期刊。研究顯示,瑪仕度肽在臨床試驗中幫助中國肥胖人群實現顯著減重,...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高博會上「醫」路綻放創新碩果 - 天天要聞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高博會上「醫」路綻放創新碩果

5月25日,第63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在長春東北亞國際博覽中心圓滿落幕。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在這場教育盛宴中大放異彩,以豐碩的成果展現了其獨特的醫學教育魅力與創新實力。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始創於1992年,本屆高博會是首次走進吉林落戶長春,也是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參展規模最大的一次。學校在博覽會東北振興專區以...
腎功能衰竭可以針灸治療嗎? - 天天要聞

腎功能衰竭可以針灸治療嗎?

腎衰竭患者 可以嘗試針灸治療 ,但其作用主要體現在輔助改善癥狀和延緩病情進展,而非直接逆轉腎功能損傷或替代現代醫學治療手段。以下是綜合分析:一、針灸在腎衰竭治療中的作用輔助改善癥狀 針灸可通過調節氣血、疏通經絡,緩解腎衰竭患者常見的疲勞、水
阿里治「大公司病」的這一年 - 天天要聞

阿里治「大公司病」的這一年

文 | 大V商業,作者 | 周銘吉姆·柯林斯在《巨人如何倒下》中描述到——「成功滋生傲慢」,過去多年持續的營收增長等亮眼成績,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企業內部逐漸滋生的問題。這種傲慢削弱了企業對內在隱患的敏感度,直至外部競爭壓力和市場變局將其逼至不得不變革的邊緣。阿里巴巴,正站在這個臨界點上。自公開承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