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2025年05月20日15:23:09 健康 1576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一群在抑鬱症診斷下活到了七十歲的人,他們身上有一些共性。這些人不是靠什麼神奇藥方,也不是靠突然開悟。

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 天天要聞

他們的生活反而變得更「少」,有些事,他們一旦得病之後,就不再做了。

很多醫生在長期追蹤患者的生活習慣時發現,那些活得長、病情穩定、情緒起伏變少的人,並不是比別人更堅強或更樂觀,而是他們在某些事情上乾脆利落地停了。

這些事,普通人天天在做,但對抑鬱症患者來說,是最容易消耗心理能量和生理功能的隱形炸彈。

其中最關鍵的一件,是停止無效的情緒社交。社交這事,很多人覺得是對抗孤獨的關鍵,但對抑鬱症患者來說,頻繁社交反而是負擔。

尤其是那種非深度、非真實、以維繫表面關係為主的互動,比如無休止的微信群應酬、強行出席家族聚會、被動接電話、回信息。

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 天天要聞

對健康人來說這就是日常,對病人來說是情緒掏空。一項在北京安定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

抑鬱症患者在參與每周三次以上低質量社交活動後,睡眠障礙發生率上升了26%,而睡眠紊亂正是複發的重要前兆。

這種負擔不是主觀情緒的問題,是神經系統實實在在的反應。每一次應酬式互動,都會刺激大腦杏仁核區域的警覺機制。

進而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促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而這些激素在情緒恢復期反而是毒藥,抑鬱症患者本就神經遞質水平異常,再加一劑壓力激素。

等於直接打亂重建中的平衡。那些能活得久的病人,很早就放棄了「非必要不拒絕」的社交原則,變成「非意義不參與」,外人看著孤僻,其實是主動自保。

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 天天要聞

第二個他們共同停止的行為,是反覆進行情緒內耗式自我分析。這個動作表面上看起來是反思、是覺察,但實際上是一種病態的重複。

大腦前額葉在抑鬱狀態下會過度活躍,特別是內側前額葉皮質,這個區域跟反覆回憶、內心獨白、反芻性思維直接相關。

很多患者在夜裡一個人開始想自己是不是太差、是不是傷害了別人、是不是不值得被愛,這種「邏輯分析」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激活更多負面迴路。

哈佛大學的一項影像學研究發現,重度抑鬱患者在進行「為什麼我會這樣」的自我提問時,大腦網路中與負面情緒連接最密切的默認模式網路被持續激活。

抑制了積極情緒的調節區域。這種狀態持續存在,就會形成腦區功能重塑,即便後期用藥物干預,療效也會下降。

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 天天要聞

而那些七十歲還活著的患者,他們早期就學會了中斷這類思維,有些人通過簡單的行為轉移,有些人學會用外部任務中斷思緒鏈條。

他們不再試圖從邏輯上解決情緒,而是直接繞開情緒的泥潭,不再進入自我詰問。

第三件他們不再做的事,是拚命追求「回到正常」。這點非常重要。

很多抑鬱症患者陷入一種強烈的目標感,要努力變得像以前一樣,要重新變回高效、快樂、有社交能力、有職業競爭力的自己。

這種追求的背後,其實是對現狀的否定,是把自己變成一個需要「被修復的壞掉物品」。醫生最怕的不是患者沒有動力,而是有錯誤方向的動力。

因為這種方向只會讓人反覆撞牆,失敗感越來越強,病情越來越不穩定。

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 天天要聞

美國心理學協會有一項關於長期康復抑鬱症患者的質性研究,其中最有啟發的一組結論是:高齡存活患者中。

那些不再設定「必須變好」目標的人,情緒波動範圍明顯縮小,複發周期延長。

反倒是那些過度投入康復計劃、每周排滿心理諮詢和提升訓練的人,更容易在失去控制感時崩潰。

真正健康的狀態,不是走回從前,而是承認現在不一樣了,然後在新的狀態中找到最低消耗的生活方式。這種接受,其本質就是對神經系統進行一種更為溫和的修復。

長期抑鬱的人大腦結構會改變,這是客觀事實。海馬體萎縮,前額葉灰質減少,這些都會影響記憶、專註、情緒調節能力。

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 天天要聞

所以不可能完全回到過去的認知水平和情緒強度。那些能走遠的患者,都不再幻想恢復到「最佳狀態」,而是用當下的能力重新設計生活。

他們既缺乏挑戰自我的勇氣,又無意追求效率,更不會複製他人的生活。他們的節奏常常是被旁人誤解的慢和懶,但醫生清楚,這是一種極其高效的心理節能模式。

很多人以為抑鬱症的治療靠的是藥物、心理諮詢,其實更關鍵的是患者對自己節律的重新安排。

人是一個生物體,長時間處於高度精神消耗狀態,不管吃什麼葯,也壓不住焦慮。能活得久的抑鬱症患者,往往是生活動作被極度簡化的人。

吃飯時間固定,作息不變,手機使用有限,關係維持有限。他們切斷了大量外部刺激,也就避免了那些不確定性的攻擊。

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 天天要聞

有個醫生提過一個觀察:那些能在患病後活到老的病人,不是更積極,而是更「鈍感」。他們對外部的評論、自己的變化、別人的期待,反應都變得遲緩。

他們好像失去了感受力,但其實是停止了對外部世界的過度響應。他們對快樂和悲傷的反應都變淡了,但正因為這種平緩,才撐過了一次次起伏和崩潰。

問題:為什麼有些抑鬱症患者看起來非常理性,卻遲遲無法恢復?

這是個結構性的問題,要從大腦網路運作方式來解釋。理性功能主要由前額葉皮層所主導,涵蓋邏輯推理、判斷以及衝動抑制等方面。

但在抑鬱症中,這一腦區雖然功能看似完好,實際上跟情緒腦區之間的連接出現了「去同步」現象。

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 天天要聞

也就是說,這些人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卻無法真正感受到情緒上的緩解。認知和情緒脫節,讓他們成為「功能正常但情緒失敗」的狀態,外人很容易誤判他們病好了。

這種狀態最危險的地方在於,當事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卻始終做不到,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挫敗感。理性成為了批評自己的工具,而不是修復的工具。

醫學上這種人被稱為「高功能抑鬱患者」,他們常常隱藏得最好,卻複發得最頻繁。

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繼續強化認知訓練,而是要幫助他們重建情緒連接。

比如通過音樂、運動、動物接觸等非語言方式,慢慢找回感覺。恢復從來不是靠講道理,而是靠重新建立情緒和身體的通路。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凌琰鑫,汪雨婷,鄧傑,等.抑鬱症多模態磁共振腦成像與炎性標誌物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磁共振成像,2025,16(04):126-131+144.

醫生髮現:能活70歲的抑鬱症患者,大多在患病後,就不做這3事了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全國新冠陽性率攀升?這份防治錦囊請收好! - 天天要聞

全國新冠陽性率攀升?這份防治錦囊請收好!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喬芮/文 張林康/圖)5月20日,「新冠感染又抬頭」話題衝上熱搜引發廣泛關注。5月8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2025年4月全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哨點監測情況顯示,全國多地新冠陽性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哪些人群需重點防護?有哪些常備葯?……這份防治錦囊請收好!...
這4個器官「用得勤」的人,更長壽 - 天天要聞

這4個器官「用得勤」的人,更長壽

儘管長壽老人們存在生活習慣、飲食上的偏好和差異,但他們大都有個共同特徵——勤快。這份勤快並非單純的身體忙碌或高強度運動,總結起來可概括為「四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哪些器官要勤用,教你科學地「少靜多動」。
注意!重症哮喘不能拖!有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 - 天天要聞

注意!重症哮喘不能拖!有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

重症哮喘是支氣管哮喘的極端表現形式,其本質為氣道持續性、劇烈痙攣導致的急性呼吸衰竭。相較於普通哮喘的可逆性發作,重症哮喘的核心特徵在於常規治療無法緩解,且病情進展迅猛,可能在數小時內引發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死亡。臨床表現1.極度呼吸困難患者常呈強迫端坐位,因氣道嚴重阻塞需動用全部呼吸肌輔助呼吸,表現為...
蜂膠哪個牌子好?國產蜂膠實力排行榜前十,第一名憑啥登頂? - 天天要聞

蜂膠哪個牌子好?國產蜂膠實力排行榜前十,第一名憑啥登頂?

蜂膠哪個牌子好?國產蜂膠實力排行榜前十,第一名憑啥登頂?咱今天不說啥枸杞配保溫杯,咱聊聊那會飛的「營養快遞員」——蜜蜂,它們可是給咱送來了好東西,叫「蜂膠」,這玩意兒可有「紫色黃金」的美稱呢!為啥叫這名兒?因為它跟黃金一樣,稀少又珍貴。咱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