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很多人過了50歲以後,總覺得自己身體底子還行,體檢報告也不差,年輕時候吃的喝的都沒出啥事,現在更不用怕。
但這想法真不能太樂觀。有些食物不是年輕時能吃就代表一輩子能吃的,年紀一上來,身體代謝變了,血管也老了,很多事悄悄在變,不注意就是一場慢性事故。
特別是那種「看著香,吃著爽」的食物,對50歲以上的人來說,有時候就是一把糖衣炸彈。
吃進去的不是營養,是風險,是血壓升上去、血脂飆起來、動脈變硬,是以後突發心梗、腦梗的伏筆。
有幾個食物,確實該避一避,哪怕你再喜歡,也真不建議硬來。
油條這種東西,小時候誰沒吃過?一碗豆漿配一根油條,是很多人早餐的標配。
炸得金黃,外酥里嫩,蘸點醬油簡直不要太香。
但問題也就在這「香」字上。油條從頭到尾的製作過程,都是「重油+高溫」。
麵粉里加了大量的明礬(雖然現在很多地方用的是低鋁或者無鋁膨鬆劑,但老一輩的作坊還保留傳統配方),高溫油炸更是把油反覆用、溫度炸高,把反式脂肪酸、丙烯醯胺這些致癌風險成分一股腦地炸出來。
美國FDA明文規定,反式脂肪酸的長期攝入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病風險,哪怕每日攝入不足2克,也可能對心血管造成傷害。
油條的升糖指數也不低,雖然它是麵食,但油裹上去之後,碳水變成了「油碳結合體」,一口下去血糖升得飛快,再加上50歲以後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本來就容易血糖波動,吃多了真是火上澆油。
還有個容易忽略的問題,就是油條的油大多是植物油反覆加熱後的產物,裡面的氧化產物對血管壁有慢性刺激作用,會加速動脈硬化,對高血壓人群是慢性「毒藥」。
炸丸子是節日餐桌常客,外焦里嫩,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尤其北方人家過年幾乎必備。
但炸丸子的問題比油條還複雜。肉末和澱粉本來就是高熱量組合,再加上油炸這一環節,熱量飆升不說,脂肪含量一下子就超標。
最關鍵的是,炸丸子一般用的是豬肉,而且是肥瘦相間的五花肉,這類肉脂肪含量本來就高,炸完後還會吸油,一個中等大小的丸子下肚,等於吞了一整勺油。
高溫油炸不僅改變了食物結構,還容易產生AGEs(糖化終產物)。AGEs是什麼?
它是食物在高溫處理下產生的一種老化分子,會直接加速人體器官的老化過程,尤其是對血管壁、腎臟、小動脈有極強的刺激性。
哈佛醫學院做過一個調查,AGEs攝入量高的人群,其血管彈性平均下降率比控制飲食的人高出38%,而這些變化往往是在體檢報告上看不出來的,是身體「悄悄變老」的一種方式。
而且丸子這種食物吃起來沒個數,吃菜時拈一個,吃飯時再夾一個,一頓飯不知不覺就吃了五六個,小小一口,實際上是「油脂炸彈」。
更糟的是,很多炸丸子放涼後又被回鍋煮湯、紅燒,二次加熱讓氧化脂肪進一步劣變,對肝臟代謝造成壓力。
尤其是高血壓和脂肪肝人群,本就代謝慢,一頓炸丸子吃下去,血脂要升個兩三天才能慢慢降下來。
豬心聽上去是補身體的東西,很多人覺得吃心補心,特別是一些老年人身體有點心慌心悸,就愛買點豬心煲湯燉粥。
但豬心的問題不是出在「心」字上,而是它的脂肪密度極高、膽固醇含量驚人。
依據《中國食物成分表》所示,100克豬心所含膽固醇高達266毫克,此數值近乎逼近一日推薦攝入量的極限。
而一個普通家庭一頓燉湯,一人份可能就超過150克豬心,膽固醇攝入量立刻超標。
長期攝入高膽固醇飲食,會給中老年朋友動脈血管帶來慢性負擔,一定要引起重視。
特別是在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水平升高之後,它易於在動脈壁沉積從而形成斑塊。
這個過程前期是沒有任何感覺的,一旦血管堵到70%以上,可能直接表現為心絞痛、胸悶、甚至心梗。
美國心臟病協會早在2015年就提出過警告,動物內臟是最不建議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群食用的品類之一,特別是超過50歲的人群,代謝能力下降,吃進去的膽固醇很難徹底「清倉」。
豬心有個易被忽視的「風險點」,即其為高嘌呤食物,這一特性容易誘發痛風。
很多人年過50,本身體內尿酸就偏高,再加上飲食不注意,可能一頓下肚,腳趾就腫了。
對有家族痛風史的人來說,這種「補心」反而成了「害心」。
豬肝就更不用說了,老一輩人一直說它是補鐵補血的寶貝,尤其女性、產後、貧血都推薦吃點豬肝。但豬肝的問題,不止是膽固醇。
它是動物的解毒器官,雖然「不會存毒」,但它的金屬負荷非常重,比如銅、鐵、鋅這些元素含量高得嚇人。
少量攝入有幫助,長期吃就是慢性金屬攝入超標,會對神經系統和肝臟代謝造成潛在傷害。
而且豬肝中的維生素A含量極高。100克豬肝里的維生素A可以達到6800微克,是成人每日推薦量的7倍以上。
吃多了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癥狀包括脫髮、皮膚乾燥、骨頭疼、甚至肝功能異常。
這種情況很多人根本不會想到是豬肝惹的禍,以為是缺鈣或者風濕,其實是脂溶性維生素在體內堆積太多。
更重要的是,豬肝和高血壓不合。高膽固醇+高維生素A+高金屬負荷,這三項一起上,對已經開始硬化的血管是極大的負擔。
吃的時候沒感覺,吃完幾小時可能會覺得頭重、臉紅、心跳快,這不是補,是身體在報警。
北京大學一項社區研究指出,經常攝入豬肝的中老年人群,其高血壓發病率比普通人高出23%,其中一部分人還伴隨肝酶升高、甘油三酯升高的現象。
但更深層的問題,不是這些食物「毒」,而是人到了一定歲數,還在用「年輕時候那一套」吃飯。
以為能吃就是健康,以為嘴巴爽就是營養。
殊不知50歲以後,身體從「高速代謝」切換成了「節能模式」,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更容易留下「痕迹」,脂肪不容易代謝,膽固醇清不出去,血壓一升就難降,這時候再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熱量的食物,不是拿命開玩笑嗎?
如果真的很想吃這些食物,是不是有更安全的吃法?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四高」人群該怎麼吃[J].農村新技術,2024,(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