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剛邁進六十歲的門檻,以往身體一直硬朗得很,可最近體檢的結果卻讓他有些懵,血脂偏高了。醫生特意叮囑他,得少吃豬肉。老李滿心疑惑,豬肉陪伴自家餐桌几十年,咋就不健康了呢?醫生耐心解釋,豬肉並非完全不能碰,只是某些部位,確實得謹慎對待。
回到家,飯桌上,老李一邊吃著飯,一邊和老伴念叨:「咱平時最愛吃的豬蹄、肥肉,還有那營養豐富的豬肝,難不成就是醫生說的『危險部位』?」 老伴也一臉茫然,「這麼多年都這麼吃,咋現在就成問題了呢?」 其實啊,時代在變,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幾十年前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豬肉雖說富含優質蛋白,可它有些部位,高脂肪、高膽固醇扎堆,甚至還可能積累不少毒素。就這麼日復一日地吃下去,慢性病的風險也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增加。老李越想越納悶,不禁問道:「到底哪些部分最該少吃呢?吃了這些,真的會得癌症嗎?」 這些疑問,不光困擾著老李一家,也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日常飲食習慣里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你不妨也想想,自家餐桌上,是不是也常常出現這些 「問題部位」 呢?
中國癌症高發,豬肉 「背鍋」 了嗎?
如今,中國的癌症發病率如同坐上了 「上升電梯」,逐年攀升,這讓大家不免對生活里的各種因素產生懷疑,豬肉作為國人餐桌上的 「常客」,也常常被推到風口浪尖。那麼,豬肉和癌症之間,到底有沒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呢?眾多科學家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雖說研究結果錯綜複雜,但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參考。
2017 年,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的大規模研究。這項研究由北京協和醫學院等專業機構牽頭,對 10 萬多人的飲食習慣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追蹤調查。結果令人驚訝,那些每天都大量食用紅肉,比如豬肉的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明顯更高。進一步研究還發現,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飲食,經過肝臟代謝後,容易引發慢性炎症,而這慢性炎症,就像是一顆 「定時炸彈」,大大增加了肝癌的發病風險。乍一聽,確實有些嚇人,但科學家也明確指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豬肉本身,而是人們對它的攝入量過度了。
南京醫科大學在 2019 年也進行了一項細緻入微的研究,他們把目光聚焦在江蘇地區肝癌患者的飲食習慣上。研究人員發現,長期大量食用豬肉的人群,肝癌的發病率顯著高於普通人群。這或許和豬肉的烹飪方式脫不了干係,比如高溫煎炸豬肉時,容易產生一些有害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就像一個個 「小惡魔」,會對人體的 DNA 造成損害,進而增加患癌風險。當然,這可不是說只要不吃豬肉,就萬事大吉了。要知道,其他高脂肪食物,或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樣會帶來類似的健康問題。
中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還針對市場上的豬肉產品,尤其是加工豬肉,展開了調查。他們發現,部分加工肉類中,亞硝酸鹽含量過高,還存在抗生素殘留的情況。亞硝酸鹽的危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而抗生素殘留呢,研究表明,長期在體內積累,可能會干擾人體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增加患病風險。不過,大家也別過於憂心忡忡,絕大多數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豬肉產品,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可以放心食用。所以,豬肉到底能不能吃?答案是肯定的,但科學家們紛紛建議,要適量食用。豬肉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不良的飲食習慣,要是每天只顧著大口吃肉,蔬菜卻吃得少之又少,再加上生活作息混亂,那可不就給癌症創造了 「可乘之機」 嘛。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的加工肉,配合適量運動,保持良好作息,這才是預防癌症的 「長久之計」。
豬的這三個部位,最好少吃
肥肉
肥肉,那可是不少人的心頭好,入口即化,軟糯香甜,香氣瞬間在口腔中瀰漫開來。可它的脂肪含量,高得讓人咋舌。長期過量攝入肥肉,身體攝入的熱量會嚴重超標,久而久之,肥胖、高血脂等問題就會找上門來。豬肥肉里,主要是飽和脂肪酸在 「作祟」。這種脂肪酸一旦攝入過多,就像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不僅會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還會加快動脈硬化的進程。偶爾解解饞,吃一兩次肥肉,倒也無妨。但要是經常大量食用,就如同在心血管健康這條道路上,埋下了一顆顆 「定時炸彈」,隱患重重。
豬肝
豬肝,富含鐵和維生素 A,對人體健康有著一定的益處。可大家別忘了,豬肝可是豬體內的 「解毒工廠」。在豬的生活過程中,許多重金屬以及有害物質,都會被 「運輸」 到肝臟中進行代謝、積累。要是豬的養殖環境不佳,這些毒素就極有可能隨著我們的進食,進入人體。即便豬是在正規環境下養殖的,豬肝吃太多,也容易導致人體維生素 A 過量,進而引發頭痛、噁心等不適癥狀。尤其是老年人,身體代謝功能有所下降,還有那些本身就患有高血脂的人群,更得嚴格控制豬肝的攝入量。
豬蹄
豬蹄,富含膠質,不少人都覺得它是美容養顏的 「佳品」。但它的脂肪含量,同樣不容小覷。吃多了豬蹄,大量的熱量就會湧入身體,膽固醇的負擔也會加重。雖然豬蹄不屬於紅肉範疇,可它的脂肪結構和肥肉極為相似,對於血脂控制不理想的人來說,實在不宜過量食用。而且,在燉煮豬蹄時,大家往往會加入大量調料,這無疑會讓菜肴的熱量 「蹭蹭」 往上漲。除了脂肪和毒素問題,這些部位還存在寄生蟲隱患。要是豬肉沒有徹底煮熟,寄生蟲就可能趁機進入人體,引發感染。肥肉、肝臟和蹄子,由於自身特殊的結構,更容易成為寄生蟲的 「避風港」。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挑選豬肉時,要格外留意質量,烹飪時更要確保徹底煮熟。
當然,如果實在想吃這些部位,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肥肉可以當作調味料,偶爾少量添加在菜肴里;豬肝在烹飪前,不妨用牛奶浸泡一下,這樣既能去除部分雜質,又能減少異味,同時一定要嚴格控制每次的食用量;豬蹄雖說熱量高,但偶爾少量用來燉湯喝,也並無大礙。關鍵在於,不能過度依賴這些部位,保持飲食多樣化,才是健康飲食的真諦。對於喜愛這幾種部位的人而言,一定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合理選擇。要是已經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病,那還是建議盡量少碰這些部位。在日常飲食中,不妨多選擇瘦肉、魚類、豆製品等更健康的蛋白質來源,對身體的益處會更多。
挑選好豬肉的六個關鍵要點
看顏色
新鮮豬肉的顏色,應該呈現出淺紅色或者淡粉色,看上去就像剛綻放的花朵,富有光澤。要是顏色發暗,那就好比花朵失去了生機,說明豬肉放置的時間可能有點長,已經不夠新鮮了。可要是肉色過於鮮艷,鮮艷到有些不自然,那也得提高警惕,說不定是添加了某些不該有的物質。
摸手感
當你用手觸摸新鮮豬肉時,會感覺乾爽舒適,微微有點濕潤,但絕對不會粘手。要是發現豬肉表面粘膩發粘,就像被膠水粘過一樣,那就表明肉質可能已經變質。還有個小竅門,按壓豬肉時,如果它能像彈簧一樣快速回彈,那就說明這塊豬肉彈性十足,通常更新鮮。
聞氣味
好的豬肉,會散發著淡淡的肉香味,那是大自然饋贈的獨特香氣,沒有一絲異味。可要是你湊近一聞,聞到酸臭味或者刺鼻的氣味,那就千萬別買了,這塊豬肉大概率已經變質,不能再食用了。鼻子可是挑選好豬肉的得力 「助手」,可千萬別忽略它的作用。
觀察脂肪部分的顏色和質地
豬肉上的脂肪,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潔白如雪或者呈乳白色,看起來乾乾淨淨,摸上去也沒有那種油膩膩的感覺。要是脂肪發黃,或者變得油膩發粘,那就說明這塊豬肉存放時間太久,已經不適合端上我們的餐桌了。
留意肉質紋理
優質豬肉的紋理,就像精心編織的網,清晰可見,肉纖維分布均勻,沒有明顯的雜質或者淤血點。要是肉質過於鬆散,或者表面有過多血點,那就得小心了,這很可能是有問題的肉。特別是一些凍肉,解凍後如果肉質發白,或者呈現出奇怪的水泡狀,那它的質量可就得打個大大的問號了。
重視購買渠道
購買豬肉時,一定要選擇正規市場或者超市。在購買時,仔細檢查包裝上的檢疫標誌和日期標籤,只有來源安全可靠,我們吃起來才能更放心。散裝豬肉雖然價格可能相對便宜,但它的來源和保存條件都難以確定,存在較大的健康隱患,還是盡量少買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