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孤獨症孩子擺攤的「臍帶」媽媽走紅後:已還清外債,希望社會多關注孤獨症家庭

2025年01月15日22:40:38 健康 7382

瀚瀚三歲之前,李海榮的生活過得很平靜,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活潑、愛跳舞的兒子。但孩子三歲零三個月時,她發現孩子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樣說話,帶到醫院之後,確診為了孤獨症。

之後的日子裡,她的生活完全變了,離了婚,帶孩子四處求醫,做康復治療,花光了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

兩年前,為謀生計,李海榮和瀚瀚回到了山東濟寧的老家,打算帶著孩子一起去擺攤。一個人照顧一個孤獨症的孩子是件很累的事情,為了防止兒子走丟,她自製了防丟繩將把兒子系在腰間,這讓她自己被勒出腰傷。孩子晚上不睡覺,她就只能強打著精神,一晚一晚地熬。

帶著孤獨症孩子擺攤的「臍帶」媽媽走紅後:已還清外債,希望社會多關注孤獨症家庭 - 天天要聞

▲李海榮和瀚瀚 圖據受訪者

去年,她把擺攤的生活拍成視頻,發到社交平台上,引發了眾多網友關注,這也讓她的生活慢慢變好。如今李海榮還清了孩子治療時留下的欠款,瀚瀚的病情也有所好轉,能獨自穿好衣服、鞋襪,甚至是用少量辭彙表述自己的情緒。

近日,紅星新聞記者聯繫到李海榮,與她進行了對話。

-①-

從中間剪開又接上的「臍帶」

清晨7點,天蒙蒙亮,一夜無眠的李海榮起床開始做飯。和很多媽媽一樣,她要趕在8點之前將兒子瀚瀚送到「學校」去。只不過這所學校比較特殊,專為孤獨症兒童提供康復治療服務。遠遠地看著兒子牽著老師的手走進房間後,李海榮才放心離開,前往菜市場購買擺攤所需的食材。

11點,李海榮在廚房架起一口大鍋開始熬料,又將一份份食材鹵洗、穿串、裝車。忙完已是下午4點半,正是她計劃好接上兒子一起出攤的時間。

從2023年起,在攤位、家、康復機構之間來回,李海榮就像上了發條一樣,不敢停下。李海榮母親患有腦梗,父親腿腳不便,隨著瀚瀚年齡增長,力氣也越發地大,而且不知道輕重,曾經一下把外婆推倒在地上,兩位老人看不住他,李海榮只好出攤時也把孩子帶在身邊。

但靠自己照顧一個孤獨症的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濟寧市草橋口南門人來人往,李海榮的攤位就在馬路邊上。生意好的時候,一晚上可以賣出15斤涼皮,因此她很難時時刻刻注意著瀚瀚。而孤獨症兒童不懂什麼是危險,隨時可能因為一時興起跑到馬路中央,她只能把兒子和自己拴在一起 。

帶著孤獨症孩子擺攤的「臍帶」媽媽走紅後:已還清外債,希望社會多關注孤獨症家庭 - 天天要聞

李海榮和瀚瀚 圖據受訪者

市面上的防丟繩多是兩三歲兒童的尺碼,七歲的瀚瀚已經穿不下了。李海榮想了個辦法,把兩條腰帶從中間剪開又接上,做成了一條「臍帶」——一端連在自己腰間,一端系著孩子,為瀚瀚圈出了一個直徑一米半的安全範圍。

有時瀚瀚會突然發力,猛一蹬,李海榮的腰會被拉得生疼,也因此落下了腰傷。但不管多痛,她都從沒解開過這條繩子。

勞累了一天回到家,李海榮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教兒子洗臉、刷牙。晚上,孤獨症兒童的睡眠不太穩定,「如果睡得早,一兩點、兩三點他就醒了,再也不睡了。」害怕兒子出事,被吵醒後的李海榮常常是在床上一坐一整夜,她說:「我的咖啡都喝疲了,以前是喝一包就很有精神,現在喝兩包都不行。」

-②-

曾經「生活和康復得先選一個

1990年,李海榮出生在山東省梁山縣,從小在村里長大,靠父親跑貨運開卡車養活一家。16歲那年,父親出了車禍,弟弟還在上小學。李海榮獨自去到了北京打工,又去了石家莊擺地攤,後來在河南認識了前夫,生下了瀚瀚。

李海榮記得很清楚,瀚瀚的病是三歲零三個月的時候發現的,「他沒人家能說,沒人家說得多。我們總以為他說話晚,或者比較內向。」醫生診斷瀚瀚為疑似孤獨症患者時,李海榮不死心地發問:「孤獨症跟自閉症有區別嗎?」那時候,她並不知道此後,自己的生活將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瀚瀚確診以前,家庭的經濟狀況相對較好,李海榮說當時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現在孩子的醫療所需支出巨大,「可能有點錢,就想著怎麼給孩子再找一個好點的地方,讓孩子再多進步一下。」

不到一年時間,這個家庭的積蓄就被耗盡了,夫妻倆求助於親朋好友,還借了網貸。2022年離婚後,欠債的李海榮帶著孩子回到了濟寧老家,「說實話,當時我已經沒有能力再去帶他看(病)了,因為那個賬都還不上,生活和康復我得先選一個。」

所幸,濟寧殘聯的資助,讓瀚瀚能在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接受半天免費治療,為期四年。可李海榮一家的生活仍然是飄搖不定。

回濟寧後的這幾年裡,他們一共搬了四次家,住過「上邊漏雨,下邊漏電」的老房子,也因為鄰居的暗諷嘲笑而被迫搬家過,現如今居住在濟寧郊區「一個最周邊的老年房」里,一個月只要200元房租。

-③-

呼籲社會關愛孤獨症家庭

2024年,在朋友的推薦下,李海榮開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與孩子的擺攤及生活日常,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認識了「星寶瀚瀚與臍帶媽媽」。

在了解到李海榮母子的故事後,許多網友專程從全國各地來到攤位看望孩子、捐款捐物。也有愛心人士在李海榮處購買大量涼皮後在街頭分發,希望能在不浪費糧食的同時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其實流量起來的時候,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網友質疑孩子病情及家庭經濟狀況的真實性。」在談及自媒體帶來的影響時,李海榮說,「我的第一反應是放棄,尤其是有人質疑為什麼把孩子拴住時,我心裡都特別難受。」

此外,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社會組織、基金會等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為李海榮母子提供經濟、醫療等方面的幫扶。

據《新黃河》報道,梁山縣殘聯的工作人員稱:「針對這對母子的特殊情況,我們幫助其聯繫了兒童康復機構,通過每年補助的方式,將瀚瀚的康復費用全部覆蓋,實現免費性康復救助。」新的一年,部門仍在持續關注李海榮母子,「如果未來有需要部門的地方,我們也將在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內,幫助他們。」

李海榮發布作品的同時,也開啟了網路直播與商品櫥窗賣貨補貼家用,目前債務已清,生活正在逐步向好。通過康復訓練,瀚瀚的病情也在逐漸好轉,現在已經能獨自穿好衣服、鞋襪,能理解簡單的話語,也能用少量辭彙表述自己的情緒。

在被公眾廣泛認識後,她收到了很多孤獨症家庭的私信,他們對其能讓更多人看到孤獨症家庭的不易表示感謝。李海榮呼籲社會能對孤獨症家庭給予更多關注,「希望以後帶孩子出去,大家能多一些關心和理解,不會再用疑惑或歧視的眼光看待我們。」

紅星新聞記者 李毅達 實習生 顏詩語 江天玥

編輯 張尋 責編 鄧旆光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清晨第一眼看手機?身體正在悄悄抗議 - 天天要聞

清晨第一眼看手機?身體正在悄悄抗議

清晨第一眼看手機,似乎成了現代人的 「開機儀式」。解鎖屏幕、回消息、刷社交媒體吃瓜、打開短視頻,這一連串動作行雲流水,卻可能讓身體在剛蘇醒時就埋下健康隱患。
生薑可以預防腦梗?醫生提醒:保持大腦健康,這6物要多吃 - 天天要聞

生薑可以預防腦梗?醫生提醒:保持大腦健康,這6物要多吃

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儘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在中國人的廚房裡,生薑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炒菜提香、驅寒暖胃、泡水解膩,一物多能,風頭不減。最近有種說法在網上悄悄流行開來: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9歲!哪個省市的人更長壽? - 天天要聞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9歲!哪個省市的人更長壽?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9歲,比上一年度的2023年提升0.4歲,在53個中高收入國家中排第4位。而在1949年時,這一數據還僅是35歲。中國是如何做到的?另外,什麼是「人均預期壽命」?不同省份之間,這一數據又有多大區別呢?這些電影史上的經典角色和形象,你能認出幾個?▼先別沉迷黑神話悟空了,這些遊戲沒20年網...
小暑時節,要護好心脾,推薦10個小妙招 - 天天要聞

小暑時節,要護好心脾,推薦10個小妙招

【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_大醫精誠】天漸漸熱起來,人們很容易感覺到精神疲憊,口渴汗多,會覺得脘腹脹滿,有時候會感覺到噁心,甚至腹滿腹瀉、胸悶氣短。之所以出現這些癥狀,跟盛夏暑邪的2個特點有關:一個是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為盛夏火熱之氣所化,火
「直線升高」膽固醇的3種食物,管好自己的嘴,別自己害了自己 - 天天要聞

「直線升高」膽固醇的3種食物,管好自己的嘴,別自己害了自己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我這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