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杭州】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看到發霉的東西已經夠噁心了
簡直不敢想像
這東西如果長在
你的耳朵里...

圖片來源於SOOGIF
耳癢耳鳴、聽力下降
外耳道長滿了真菌絲團
劉女士(化名)最近有些苦惱,耳朵里經常出現瘙癢,一開始並沒有放在心上。
然而,這種癢的感覺一發不可收拾,越來越嚴重,伴隨而來的還有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這下劉女士再也不敢大意,立即來到富陽區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尋求幫助。
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陳廣力接診,經耳內窺鏡檢查發現,劉女士外耳道長滿了白色絨毛狀真菌絲團,就像發霉一樣。
醫生診斷為真菌性外耳道炎,經了解,這有可能與劉女士頻繁掏耳朵的習慣有關。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陳廣力解釋,耵聹(俗稱耳屎),是耳道內的自然分泌物,具有殺菌、保護和潤膚的作用,為耳朵提供防禦機制,能夠防止感染和昆蟲入侵。
在大多數情況下,耳道有自我清潔功能。耵聹會隨著張口、打哈欠等自然動作,自行排出體外,不需要頻繁額外干預清潔。
尤其是寶寶,外耳道皮膚更為嬌嫩,皮下組織稀少,不當的護理極易造成傷害。除非聽力受到影響,否則無需刻意去掏耳朵。
這些因素
都會讓它「乘虛而入」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外耳道皮膚感染。麴黴菌屬和念珠菌屬是最常見的致病菌。
人體外耳道環境略偏酸性,一旦這一平衡被打破,這些真菌在機體免疫力下降或者耳道正常菌群屏障受損時,就會乘虛而入,佔優勢生長,導致外耳道皮膚真菌感染。

圖片來源於「太帥圖庫」
過度使用抗生素滴耳劑、耳內進水、抓撓或是錯誤的耳道清潔方式,都可能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
此外,全身性慢性疾病、機體抵抗力下降、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等,也是真菌感染的潛在風險因素。
出現種種癥狀
真菌性外耳道炎盯上你了
真菌感染的外耳道,往往呈現出皮膚潮紅糜爛、界限清晰的特徵,表面覆蓋著白色或奶油樣的沉積物,有時還能見到菌絲,顏色各異,從白色到灰黃色、灰色乃至褐色不等。


圖片來源於社交平台網友評論
嚴重時,外耳道可能出現淺潰瘍,伴有肉芽生長及膿性分泌物。患者會出現不適,脹痛、奇癢、耳悶、耳道異物感等不適癥狀。
陳廣力最後提醒,平常別隨意掏耳朵,注意清潔衛生,出現耳道不適,要及時到耳鼻喉科就診。
供稿:富陽區衛健局
轉載請註明「健康杭州」
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健康杭州」
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

往
期
回
顧
年關臨近,收治多人!醫生提醒你別太拼了
專家在身邊丨久咳不愈,竟是腫物壓迫主氣管
胃酸頂進肺里!因這些習慣,人差點「廢」了
大白菜上的黑點是什麼?還能吃嗎?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