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藥品目錄談判,讓一些常見病用藥的價格降了下來,惠及廣大患者。還有多種罕見病用藥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目錄,讓罕見病家庭從對天價葯望而卻步,到用得起用得上,迎來了希望。一位名叫小石頭的男孩,他就是因為醫保談判,從「治不起」到「站了起來」。
小石頭今年7歲,來自山東濟南,在11個月大的時候被確診脊髓性肌萎縮症。曾經一年上百萬元的治療費用,讓這個家庭陷入了絕境。2021年,特效藥諾西那生鈉通過談判納入醫保藥品目錄,從70萬元一針到現在3萬元一針,價格大幅降低,讓小石頭有了生的可能。
2021年醫保藥品目錄談判報道,讓記者結識了這個家庭。在山東濟南,記者再一次見到了小石頭。

午睡後,小石頭正準備去上康複課。確診後,每天他都要進行康復治療,來延緩肌肉的萎縮。
現在,小石頭的狀態越來越好,也讓這個家庭有了盼頭。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2021年12月3日(新目錄)公布以前,家裡是沒有笑容的,看不到未來在哪裡,就只能過一天是一天。自從公布以後,我可以持續給他用藥,這幾年他一直在進步,整個身體狀態越來越好,所以家裡的笑聲笑容也多了。

脊髓性肌萎縮症,發病率大約為萬分之一,是一種高致亡性、致殘性的神經肌肉病。患者多在嬰幼兒期發病,出現全身性的肌無力和肌萎縮,小石頭的父母就是在他6個月的時候,發覺到了異常。

病情雖然嚴重,但脊髓性肌萎縮症並非無葯可醫。諾西那生鈉就是這些患兒的希望。然而,罕見病藥物的價格,卻成了攔路虎。2019年,國內引進了諾西那生鈉,價格為第一針70萬元,年費用超百萬,且需終身使用,小石頭一家,也被高昂的價格擋在了門外。2020年,這款葯在國內的價格降到55萬元,雖然仍然非常昂貴,但也讓小石頭一家動了湊錢打針的想法。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我當時想第一年交了這個錢之後,第二年只能說我拼盡自己的能力,不管是借也好,還是怎麼弄也好,或者說賣掉家產,盡量能多給他用兩年葯。

終於,小石頭用上了諾西那生鈉。但這第一針就掏光了全家的積蓄,下一針的錢去哪兒湊,馬恆祥也不知道。
就當馬恆祥在為小石頭的下一針發愁時,2021年醫保藥品目錄談判開始了,諾西那生鈉這款葯就在其中。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當時我是在單位里,是別人發給我,說快看醫保,我這時候打開手機,看到在名單裡面有這個葯,雖然之前幻想過很多遍,當這個葯納入醫保以後自己的樣子,但實際上真正當我看到白紙黑字的那一刻,反而很平靜。我覺得是一種重壓之下如釋重負,一切都空白了的感覺,這是第一反應,第二反應是眼淚嘩嘩往下流。因為當時是在上班,不能特別流露感情,我記得我是趴在辦公桌上,手機放在下面,眼淚嘩嘩嘩流。後來再看病友群里,有在家裡蒙著被子哭的,有為了不讓孩子看見跑到陽台上哭的,有在廁所哭的,還有從單位跑到樓梯間哭的。

最終,諾西那生鈉的價格從55萬元降到3萬多元一針,根據療程,每年需要打三針,算上報銷,馬恆祥這樣的家庭基本能夠承受。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我們知道大體有一個範圍,一年支付是多少,但真公布的時候,誰都沒有想到,不能說它便宜,起碼和天價葯比起來,它是地板價。我們當時交了55萬,和這個價格對比是少很多,而且從全國範圍來說,減輕了大多數患者的用藥負擔。
記者:55萬元一針到3萬元一針對家庭來說意味著什麼?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意味著我想想辦法是可以持續用藥的。但是55萬或70萬一針的時候,想持續用藥,99%的家庭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記者 鄭怡哲:你覺得還可以往下降嗎?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我覺得是可以再往下降的,因為現在有不同的廠家、不同的藥品在競爭,後續SMA(脊髓性肌萎縮症)的藥物會越來越多。
在向陽而生的路上
拼盡全力
目前,山東濟南當地的脊髓性肌萎縮症患者參保人共計49人。醫保局統計涉及治療藥品總費用1136.35萬元,其中醫保支付747.96萬元。顯著減輕了當地患者的負擔。
能夠持續用藥的小石頭有了向命運發起挑戰的底氣,但藥物只是一方面,堅持不懈的康復訓練同樣重要,對於這個家庭來說,醫保談判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在向陽而生的路上,還需要他們付出很大努力。
平常和藹可親的爸爸馬恆祥,一走進康復室,就換了一副嚴肅的面孔。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他是從哭開始訓練的。上第一堂課的時候,只有一歲兩個月,第一次上課40分鐘,哭了40分鐘,我和他媽媽渾身出汗,又緊張又心痛。

康復師:他是第一個來到我們這的SMA(脊髓性肌萎縮症)的小孩,當時的情況是,像一個海綿,像一個小豆腐一樣,特別特別軟,坐不住,頭控也很差,自己抬頭都抬不了一會兒。
這些常人輕鬆完成的動作,對小石頭來說是一個又一個山頭。在藥物和康復訓練的雙重作用下,他正「一步步」地爬向更好未來。

2023年11月,6歲的小石頭,終於憑藉自己的雙腿站了起來。
這一站,讓小石頭的家人倍感激動,但隨後的一年中,小石頭在站立方面卻沒有更顯著的進步,對這個疾病足夠了解的馬恆祥也常常陷入挫敗和自責之中。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因為他已經到了這個疾病很難去突破的極限程度了。他是SMA(脊髓性肌萎縮症)的二型的判斷標準,只能坐著是二型,能走就是三型。他可能後面再怎麼努力,最大的運動能力就是現在這個樣子。
有了可持續的藥物後,雖然也難免會有失落的時刻,但馬恆祥堅信,被困住的只是小石頭的身體,他的人生依然充滿無限可能。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今年山東有一個孩子患有DMD的一種神經肌肉病,他考到了山大,高考分數很高,基本上只有手指頭可以動了。

小石頭父親 馬恆祥:這兩年他身體的狀況好多了,我們儘可能帶他出去多看看世界。他走起來或者站起來,可能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但是在這種願望實現不了的情況下,他也可以活出價值,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生命力。
每個小群體都不放棄
生活才會有新的奇蹟
這麼一部短短的小石頭成長記,看得人真是心緒難平。小石頭跟記者打招呼時的那個精神,說將來長大要研究飛機時候的自信,有多讓人難以置信,就有多讓人喜出望外。在藥物和康復的共同作用下,他不再是那塊小小的、軟軟的「石頭」,而是可以像爸爸期待的一樣,去見識更大的世界,去憧憬發光的未來。
雖說小石頭接下來的治療註定還會遇到挑戰,還將面臨很多不確定,甚至是面對有限恢復的現實,但這不就是七年來加緊將罕見病用藥納入醫保的意義嗎?為患者爭取時間,讓他們從有藥用不起、到有葯可用,再到有葯可選,讓另一種可能的人生不再是奢望。推動著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全民醫療保障網不斷完善的意義也在於此,就是那句話:每一個小群體都不被放棄,生活才會有一個又一個新的奇蹟。
(總台央視記者 楊陽 張萍 鄭怡哲 曹宇 榮達)
來源: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