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1日,也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世界艾滋病日。這個日子旨在提高公眾對艾滋病的認識,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艾滋病的防治工作。2024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主題是「社會共治,終結艾滋,共享健康」。
你了解艾滋病嗎?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它具有傳播迅速、發病緩慢、病死率高的特點,已經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中的CD4+T淋巴細胞,這是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能夠識別並消滅體內的病原體。當HIV侵入人體後,會大量破壞CD4+T淋巴細胞,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種疾病,並發生惡性腫瘤。
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最新發布的《2023全球艾滋病防治進展報告》顯示,全球目前有約399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2980萬正在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然而,仍有930萬人無法得到醫治,且在至少28個國家,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數還在上升。2023年,全球有63萬人死於與艾滋病相關的疾病,新增約130萬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這些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提醒我們必須加強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艾滋病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傳播:
1. 性傳播:性接觸是全球最主要的艾滋病傳播途徑。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之間的不安全性行為,都可能導致艾滋病病毒的傳播。HIV病毒存在於感染者的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中,通過性接觸時的黏膜破損或微小傷口進入對方體內。因此,使用安全套是預防性傳播的有效手段。
2. 血液傳播:血液傳播是感染艾滋病病毒最直接的途徑。輸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者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灸針、拔牙工具等,都可能感染HIV病毒。因此,避免與他人共用針頭、針管等,確保輸血和血製品經過艾滋病病毒檢測,是預防血液傳播的關鍵。
3. 母嬰傳播:感染HIV的母親在懷孕、分娩或哺乳期間可能將病毒傳給嬰兒。這種傳播方式稱為垂直傳播或母嬰傳播。然而,通過規範的抗病毒治療,可以降低母嬰傳播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接觸如擁抱、握手、一起吃飯等,並不會導致艾滋病的傳播。HIV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無法存活,離開人體後很快失去活性。因此,我們不應該對艾滋病患者產生歧視和排斥。
癥狀與發展階段
感染HIV後,病情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1. 急性期(窗口期):初次感染後的幾周內,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類似流感的癥狀,如發熱、咽痛、皮疹等,但大多數無明顯癥狀。此時期體內病毒載量較高,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2. 臨床潛伏期:此階段可長達數年至十幾年,期間感染者可能沒有任何不適感覺,生活如同常人。然而,病毒仍在悄悄破壞免疫系統。
3. 艾滋病期:當CD4+ T細胞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就進入了艾滋病階段。此時,患者容易受到多種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和腫瘤侵襲,如卡波西肉瘤、肺結核等。
艾滋病的預防措施
預防艾滋病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檢測、早治療。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
1. 堅持潔身自愛:避免高危性行為,減少性伴侶數量,使用安全套進行性生活。對於同性戀者,更要注重性行為的衛生和安全。
2. 避免血液傳播:不吸毒,不與他人共用針頭和注射器。在輸血和使用血製品時,要確保其經過艾滋病病毒檢測。同時,避免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和針灸針等。
3. 母嬰阻斷:感染HIV的孕婦應接受規範的抗病毒治療,以降低母嬰傳播的風險。此外,避免母乳餵養也是降低母嬰傳播風險的有效措施之一。
4. 定期進行艾滋病檢測: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感染HIV病毒,可以到醫院或當地疾控中心進行檢測。檢測需注意避開窗口期,一般推薦檢測時間為高危行為後4-6周。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壽命。
感染艾滋病後有哪些治療手段?
一、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是艾滋病治療的核心策略,也被稱為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或雞尾酒療法。該療法通過聯合使用多種抗病毒藥物,有效抑制HIV的複製,從而減緩病毒對免疫系統的破壞,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延長生存期。
1. 藥物選擇:抗病毒治療的藥物包括核苷類反轉錄酶抑製劑(如齊多夫定、拉米夫定等)、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製劑(如奈韋拉平等)、蛋白酶抑製劑(如利托那韋、茚地那韋等)、整合酶抑製劑(如拉替拉韋等)等。具體用藥方案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病毒耐葯情況由專業醫生制定。
2. 治療目標:抗病毒治療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載量,獲得病毒學抑制,並重建或維持免疫功能。同時,通過降低病毒載量,還可以減少HIV的傳播風險。
二、一般治療
一般治療主要包括休息、營養支持、心理干預等。
1. 休息:艾滋病患者應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度勞累。
2. 營養支持:提供高熱量、多維生素的飲食,以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對於不能進食的患者,應靜脈輸液補充營養。
3. 心理干預:艾滋病患者可能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因此,應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和諮詢,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心態,提高治療依從性。
三、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治療
艾滋病患者由於免疫系統受損,容易發生機會性感染和腫瘤。對於這些併發症的治療,主要包括:
1. 抗感染治療:針對具體的病原體進行抗感染治療,如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藥物等。
2. 抗腫瘤治療:對於發生的腫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應進行抗腫瘤治療,如化療、放療等。
四、新型的治療方法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一些新型的治療方法也逐漸應用於艾滋病的治療中。
1. 長效注射治療方案:通過注射長效抗病毒藥物,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用藥負擔。這種給藥方式不僅減少了患者每日服藥的麻煩,還有效降低了因漏服、錯服等原因導致的治療失敗風險,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和效果。
2. 免疫療法與細胞療法:免疫療法通過激活或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HIV,如使用免疫調節劑、疫苗等。細胞療法則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或幹細胞移植等手段,改造患者的免疫細胞或造血幹細胞,使其具有更強的抗病毒能力。這些新型治療手段雖然仍處於研究階段,但已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3. 基因編輯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等為艾滋病治癒帶來了新的希望。該技術能夠精準地切割HIV在宿主細胞中的DNA,從而徹底清除病毒。雖然目前該技術尚未應用於臨床治療,但其在實驗室中的成功應用為艾滋病治癒提供了可能。
五、支持療法
支持療法是艾滋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提供全面的關懷和支持,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心理支持: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和諮詢,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心態,提高治療依從性。
2. 教育支持:對患者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教育,提高其對疾病的認識和了解。
感染艾滋病後有多種治療手段可供選擇。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堅持治療並定期複診。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也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極大的傳染病,但它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加強預防意識,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就可以大大降低感染HIV病毒的風險。同時,我們也應該給予艾滋病患者更多的關愛和支持,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