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掏出自己的筆記,開始描述他在閱讀《傷寒雜病論》時的疑惑:「老師,我在研讀傷寒方的時候,總覺得有些地方理解得不夠透徹。比如《傷寒雜病論》,這本書是怎麼寫出來的?」
謝老師點了點頭,「其實,《傷寒雜病論》大約成書於東漢末年,大約在公元200年到219年之間。那個時候,社會動蕩不安,政治混亂,戰亂頻發,疾病肆虐,民不聊生,貧困和疾病籠罩了整個國家。」
小王坐在謝老師的對面,他的眼睛閃爍著聰明的光芒,專註地聽著謝老師的解釋。他拿出一本筆記本,一頁一頁地翻閱,用細緻的字跡記錄下謝老師的每個回答。小王的神態表現出他的求知慾和學習的熱情,他深深地吸納著謝老師的知識。
謝老師又說:「曹植在《說疫氣》中曾經形容那段時期為『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小王心中充滿了對當時當時苦難的同情。他明白,正是這種深重的苦難激發了張仲景的醫學熱情和責任感。
「正是在這個動蕩的時刻,」 謝老師接著說,「張仲景的家族也受到了疾病的侵襲。他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寫到,他的家族中有許多人生病,甚至喪命,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因為傷寒。這種家庭的苦難,使得張仲景更加堅定了救治百姓的決心。他開始勤奮地研究古代醫學經典,汲取各種醫學流派的精髓,包括《素問》、《八十一難》、《陰陽大論》等,以及他的前輩所著的《平脈辨證》和《胎臚葯錄》。最終,他將這些知識彙編成了《傷寒雜病論》,總共十六卷。」
謝老師又說:「可惜《傷寒雜病論》失散後,後經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才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他深深地理解了這本經典醫學著作的重要性,以及它背後作者的偉大奉獻。
謝老師接著又說:「《傷寒論》所創立的融理、法、方、葯為一體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中醫學的原創性思維,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科學水平,它既適用於外感熱病,也適用於內傷雜病,長期以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並對中醫藥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自晉代以降,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對《傷寒論》的學習與研究,稱其是『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醫者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則萬病皆通
「小王,《傷寒論》是我們中醫寶貴的遺產之一,由漢朝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創作。它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世界醫學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徐靈胎曾言:『醫者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則萬病皆通。』這就是說,《傷寒論》論述了萬千複雜疾病最基本的發病規律與治療法則。」 謝老師言簡意賅地回答,目光透過窗外的柳影,彷彿穿越時光,回到古代醫者的智慧之中。
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小王一臉好奇:「那《傷寒論》到底包含了哪些內容呢?」他迅速拿出筆記本準備記錄。
謝老師微笑點頭:「張仲景《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辨證論治的專書,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比較完善,理論聯繫實際的古代重要醫學著作。《傷寒論》的醫學淵源於醫經家與經方家,仲景書是集醫經、經方之大成,故有法有方。最可貴之處是在理論指導下對上古經驗進行總結,是一本承前啟後的劃時代之作,是我國醫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歷代醫家無不推崇備至,開創了中醫學理法方葯於一體的理論體系,稱其曰,『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經方是指漢代以前經典醫藥著作中記載的方劑,以張仲景的方劑為代表。
謝老師又說:」另外,從《傷寒論》的原文中不難看出,經方是以六病為綱、以方證為目,構築了一嚴密而獨特的中醫臨床診療體系。六病是醫聖對萬千複雜疾病的宏觀分類,有其獨特的內涵與外延。而方證即獨特的脈證組合,是破譯疾病的密碼。」 謝老師深沉地解釋著,彷彿將整個中醫的精華呈現在小王面前。
小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問題:「謝老師,那如何才能更好地熟讀《傷寒論》?」
謝老師微微一笑,點了點頭:「熟讀原文,是學好《傷寒論》的基本功。但由於《傷寒論》的文字受到漢以前的文學影響,承襲了漢以前的『省文』、『倒裝』、『插敘』和『舉賓略主』等文法。因而在閱讀時,必須掌握這些文法,才能讀通弄懂。」
熟讀《傷寒論》之省文法
小王認真地記下謝老師的話,心裡明白這是一個解開迷團的關鍵。他追問:「謝老師,請問『省文法』具體是指哪些內容呢?」
謝老師耐心解釋:「『省文法』即在原文中,不少原文採用省略的筆法寫成。例如,只提一證一脈,以概括其餘。這要求你在閱讀時,要仔細聯繫前後文,領悟原文的整體精神。比如,『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為什麼脈浮數者可以發汗,而且要用麻黃湯呢?這就需要將這條原文與太陽病提綱、『名為傷寒』提綱,以及第35條麻黃湯證的主義相互對照,才能理解『脈浮數宜麻黃湯』的道理。」
小王點點頭,將這重要的筆記記錄下來。他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解開謎團的線索。
熟讀《傷寒論》之倒裝法
「還有一點,」謝老師繼續解釋,「是『倒裝法』。論中的原文大多按主證、主脈、主方或病機、轉歸、治療、禁忌等依次排列。但有些條文並非如此,需要注意倒敘文句,按文理原理,換回順序的意思。」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不禁追問:「請問謝老師,『倒裝法』的例子有哪些呢?」
謝老師思索片刻:「比如『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這裡的『小青龍湯主之』句,應該移到『發熱不渴』的句下,與全文銜接。在理解時,要將倒敘文句換回順序,按照文理原理理解。」
小王認真記錄著每一個細節,覺得這些解釋如同為他打開了一扇又一扇通向理解深奧醫學文獻的門。
熟讀《傷寒論》之插敘法
「還有『插敘法』和『舉賓略主』。」謝老師繼續授課,「『插敘法』是在敘述中插入其他脈證、病機或鑒別診斷,『舉賓略主』則是在論中提綱敘述的主證、主脈後,後續的條文中省略了部分內容,要通過提綱認識。」
小王的思緒被謝老師的深刻解釋吸引得深深。他謙虛地說:「謝老師,這個舉賓略主法很像省文法?」
熟讀《傷寒論》之舉賓略主
謝老師點點頭說:「其實『舉賓略主』,亦屬『省文』之類。論中六經辨證,在提綱中敘述之主證、主脈,以後的條文中則多有省略,比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爾後凡提『太陽病』三字,則包含本條的脈證。再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原文中心意思是討論太陰病的治法。因而『屬太陰』三字,則寓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的主證,其『自利不渴者』,即省略了主證。這種條文必須參合太陰病提綱認識。」
謝老師又說道:「用好傷寒方的目的就是提高臨床療效。要用好首先必須讀好,心中要了了,指下才能明。」 他停頓了一下,注視著小王的眼睛,目光中充滿了深沉的經驗。
「首先,你要對傷寒方有深刻的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要了解方劑的基本原理,明白每味藥物的性味歸經,這樣才能在實際運用中靈活變通。」 謝老師的話語中透露著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
小王認真地點點頭,迅速記錄下謝老師的話。他心裡明白,理論的掌握是運用傷寒方的關鍵,而不是機械地套用。
「其次,要注意病機的把握。傷寒方是根據不同的病機設計的,只有明確了病機,方能選用適當的傷寒方。」 謝老師的話語清晰而有條理,他的手指間輕輕敲擊著桌面,彷彿在強調每一個重要的點。
小王聽得洗耳恭聽,他的內心充滿了對中醫的敬畏和熱情。每一次與謝老師的對話都是一次深入中醫理論的修行。
「另外,洞悉方義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傷寒方有著不同的治療思路和重點,你要明白方劑的整體構架,了解每一味藥物的作用,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更加得心應手。」 謝老師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醫道的獨到見解。
中國風青山碧水水墨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