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往在三甲醫院看病的經歷,大多數老年人在門診處都曾出現過多次「迷路」行為,他們都會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而不是通過醫院合理的設計去獨立完成一整套尋路行為,為了探究老年患者綜合醫院門診樓尋路設計需求是否滿足,了解老年人在醫院內尋找方向時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筆者通過現場調查和相關資料收集,對北京市多家三甲醫院尋路設計情況進行了現狀調研。2022 年下半年,筆者按照樣本選擇原則隨機走訪了北京市內 9 家三甲醫院,其中有老城區的醫院,也有因為疏解騰退而新建的院區,有城中心的院區也有郊區的院區,並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若干問題。
根據調研,對比了老年患者滿意與不滿意的尋路設計要素,總結出 15 個綜合醫院尋路設計現狀問題。包括:總體功能空間布局不合理、門診大廳空間尺度不足、水平流線過長、水平流線交叉口和轉折次數過多、交通設施通行量不足、交通設施位置不合理、標識設計不合理、入口空間坡道過陡、交通設施適老化不足、地面材料選擇不適宜、人群密度大、適宜的色彩設計、照明不足、聲音干擾較大。
總體功能空間布局不合理
老年患者經常來往的普通功能空間為心血管科室、內科、老年病科、檢查中心等。部分醫院將這些功能用房布置在樓層的各個區域,相互之間布局較為分散,導致老年患者需要進行水平方向的移動甚至是躍層移動。同時部分醫院將一些普通患者常用的功能用房,布置在首層的入口附近,但又沒有提供足夠的過渡空間,導致患者的候診隊伍從過渡空間一直延伸到門診大廳,影響老年患者尋路效率,如北京丰台區某醫院將兒科放在了入口門廳的附近,又沒有預留足夠的候診空間,導致排隊的隊伍影響門診樓患者的整體尋路情況。(圖1)
圖1 部分醫院空間布局不合理
門診大廳空間尺度不足
部分醫院的公共功能空間尺度不夠,無法滿足大量的患者的尋路需求,導致公共空間擁擠不堪。有些醫院由於門診樓,取葯、老年挂號、繳費、自助挂號等功能用房圍繞門診大廳布置,在各個功能用房窗口前排隊的隊伍由於空間尺度不足導致其相互交叉、遮擋,影響老年患者尋找相應的窗口,無法及時完成尋路任務(圖2)。
圖2 某醫院門診大廳排隊範圍
老年患者就診水平流線過長
老年患者就診水平流線指的是老年患者在醫院門診樓水平方向上搬運自己所移動的流線。老年患者由於其空間感低、記憶力不足、行動不便等生理原因的影響,較長的長度,會影響老年患者的尋路效率。如位於亦庄的某大型醫院由於其院體量過大,85%老年患者認為從門診入口到達老年人常用科室所經過的水平距離過長,經現場跟蹤一位從心血管中心去往放射科的老年患者的運動軌跡來看,其所經過的路徑長度高達 116米。(圖3)
圖3 部分醫院門診樓老年患者就診水平流線過長
老年患者就診水平流線交叉口、轉折次數過多
老年患者由於其空間感低、記憶力不足、耐力不足等生理原因的影響,路徑交叉口過多,會影響老年患者的尋路效率。如海淀區某三甲醫院,64%的老年患者認為該院的水平流線上轉折次數過多、交叉口過多,經現場跟蹤一位需要二次就診的老年患者的結果來看,其所經過的交叉口多達 15個,轉折次數 40次(圖4)。
圖4 部分醫院門診樓老年患者就診水平流線交叉口、轉折次數過多
老年患者就診垂直流線交通設施通行量不足
老年患者常用的交通設施為扶梯與直梯,在醫院就診高峰期,交通設施的通行量決定了交通設施入口前的人群聚集程度,通行量越小。聚集程度越大,患者需要排隊等候,影響老年患者的尋路效率,發生患者在扶梯的位置發生聚集的情況(圖5)。
圖5 部分醫院交通設施通行量不足
老年患者就診垂直流線交通設施位置不合理
交通設施的位置需要讓患者能夠及時發現並使用,如果沒有適宜標識引導,一些交通設施的使用率會非常低,造成資源浪費並加重其他設施的通行量。筆者在走訪中發現,有些醫院電梯空置,究其原因是因為位置較為隱蔽並且沒有設置相關導向標識,如圖6、圖7。
圖6 交通設施位置與老年人尋路流線
圖7 缺少引導標識造成電梯間空置
部分醫院標識設計不合理
經過 9 家醫院門診樓調研情況可知,醫院標識設計存在字體字型大小不易理解、標識設置混亂、標識牌塗改嚴重、樣式不同一、位置不合理等問題。如某醫院在電梯口的牆上除了貼有每一層樓的索引標識外,還設置了許多單獨功能用房具體位置的指引,並且這些圖除了樣式相似外字體和大小均有不同,此外一些宣傳標語和防控宣傳也分布在引導標識的周圍,導致標識設置混亂,尋路信息收集受阻;還有一些醫院的標識雖然設置的較為統一,字體、大小一致,但塗改嚴重,難以理解;還有些醫院懸掛標識導向標識樣式不統一等。(圖8)
圖8 醫院門診樓標識設計現狀問題
醫院入口空間坡道過陡
在坡道坡度方面,大部分醫院門診樓口部空間的坡道坡度不滿足《老年人建築設計規範》與《無障礙設計規範》中的 1/12 的要求,使用輪椅的老年患者無法獨立使用口部空間的殘疾人坡道。如某醫院室內外高差 4400mm,而坡道坡度只有1/6;另一家醫院室內外高差 2460mm,坡道坡度為 1/8(圖9)。
圖9 部分醫院坡道現狀圖
交通設施適老化不足
交通設施包括樓梯、電梯、扶梯,這些都是老年人在尋路過程中必須使用的設施,其中電梯和扶梯是老年患者尋路時的首選設施,為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都應該在一定程度進行適老化設計。經過調研,部分醫院交通設施適老化不足,需要進行優化和改善。如某醫院門診樓入口的樓梯由於缺少中間的扶手,體力不足的老年人只能靠在樓梯兩側的扶手上排隊下樓;有些醫院的內部樓梯的梯段上沒有設置適宜的防滑貼;也有醫院雖然設置了防滑貼但在樓梯間入口增設了不必要的梯段(圖10)。
圖10 調研醫院門診樓交通設施適老化現狀
部分醫院地面材料選擇不適宜
由於老年患者的視力問題,如果地面存在眩光現象,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安全需求,降低老年人的尋路效率。部分醫院地面眩光比較嚴重,再加上顏色較深,燈光反射的眩光現象對比明顯,需要做出提升。(圖11)
圖11 某醫院地面材料存在眩光現象
導醫台與老年窗口適老化不足
對於一些由於行動障礙而選擇乘坐輪椅的老年患者來說,醫院的導醫台和老年挂號窗口應該設置輪椅患者專用的無障礙檯面。部分醫院導醫台和老年窗口適老化不足。
圖12 部分醫院導醫台,老年窗口適老化不足
人群密度大
人群密度除了會影響醫院的聲音大小外,還會干擾患者的視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負擔甚至會加重傳染病的傳播概率。在疫情期間,人們佩戴口罩時的心理「安全距離」為 1m~1.5m,未佩戴口罩時的心理「安全距離」為 1.5m~2m。在醫院門診樓就診高峰期,部分醫院的人群密度很大,很難滿足老年患者的心理安全距離,同時,老年患者在收集環境信息的過程受阻嚴重,尋路效率自然十分低下。(圖13)
圖13 部分醫院門診大廳人群密度情況
缺少適宜的色彩設計
經過調研發現,現有醫院的對利用顏色實現環境自明性的室內設計手法應用不多。無論是新建醫院還是老舊醫院,多家醫院的室內設計都使用米色作為整體色調,以便與醫院的社會聲譽與影響力相匹配。(圖14)
圖14 醫院的色彩設計現狀
照明不足
部分醫院門診樓的交通空間與候診空間的照度比較低,不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影響尋路效率。如某家醫院首層的電梯間和另一家醫院二層一次候診區的空間照明不夠,老年患者在尋路過程中會產生辨別困難、缺乏安全感的印象(圖15)。
圖15 一些醫院的老院區存在照明不足的情況
聲音干擾較大
醫院最主要的聲音干擾來源是患者交談的聲音,聲音干擾的程度往往與人群密度掛鉤。本次評估是採用儀器測量的方式,將測量結果與現有規範、標準進行對比分析。醫院人流量最大的空間就是門診大廳,在這裡患者與工作人員交談的聲音,患者與陪同者交談的聲音,問路的聲音都會影響老年患者對環境聲音信息的收集,干擾越大,老年患者獲得信息的難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