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性腦出血(HICH)是一種危險的神經疾病,它不僅威脅患者的生命,還可能導致長期的神經功能損傷。
在治療HICH時,止血藥和氨甲環酸是兩個備受關注的治療選項。
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兩種治療方法,解開它們的奧秘。
研究表明,rFⅦa通過促進凝血作用,有助於減小出血風險。
現在,讓我們轉向氨甲環酸的應用。氨甲環酸通過抗纖溶作用穩定腦血腫,預防HICH的發生。但關鍵問題是,它是否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預後?
TICH-2試驗提供了答案。
這個大型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納入了2,325例HICH患者,比較了氨甲環酸和安慰劑的作用。
結果顯示,氨甲環酸在出血後8小時內給予能顯著降低HE的發生率和7天內的病死率,但不能改善90天的神經功能預後。
這啟示了我們,氨甲環酸在不同時間窗口內有著不同的治療效果。
影像學指標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員還嘗試通過影像學指標篩選高風險的HICH患者,以更好地預測氨甲環酸的療效。
然而,TICH-2試驗未發現CT平掃顯示的血腫"島征"或"混合征"等陽性徵象與氨甲環酸療效存在明顯相關性。
這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這些指標的臨床應用。
在前進的道路上,STOP-AUST和TRAIGE試驗正在進行中。
這些前瞻性多中心RCT研究旨在觀察氨甲環酸在"斑點征"陽性患者中的療效,為未來的治療提供更多見解。
然而,在使用止血藥和氨甲環酸時,需要注意風險。
過度或較長時間應用止血藥可能有誘發腦缺血性疾病的風險。
因此,治療HICH的決策必須謹慎考慮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和風險因素。
結語:
綜上所述,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HICH)涉及複雜的決策。
針對HICH患者,高血壓控制是關鍵,因為血壓升高可能增加HE的風險。
氨甲環酸被推薦用於降低HE的發生率,但不能改善生存率和神經功能預後。
在CT平掃顯示血腫"島征"或"混合征"等陽性徵象的患者中,氨甲環酸抗纖溶治療不能改善預後。因此,治療HICH需要個體化決策,綜合考慮患者的情況,以取得最佳療效。
最後,正如俗話所說:「萬事開頭難,希望不遠。」
在治療HICH中,正確的決策和治療方法是希望的開端,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