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9月15日電 題:晉疆「中醫之約」:跨越千里送醫傳技
中新網記者 范麗芳
9月14日,是王棟平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二二二團醫院工作的第126天,上午,他一邊接診患者,一邊向跟學醫生講解針灸穴位、推拿手法;中午,匆匆吃過飯後,開始準備課件;下午,他要去二二二團學校,給學生普及中醫常識。
接診、帶徒、傳播中醫文化,像王棟平一樣來自山西的援疆中醫醫生,正在讓更多的新疆昌吉州民眾享受到中醫的「簡、便、廉、驗」。
從一間中醫診室到一層中醫館
「王醫生技術高,我扎了5天胳膊就抬起來了。如果不是山西醫生來,只有疼得忍不了才去大點的醫院看病。」82歲的任曉蘭握著王棟平的手嘮起了嗑,「這裡到烏魯木齊開車得一個多小時,我們這些老人,腿腳不方便。現在,從家走過來也就五六分鐘。」
作為服務當地萬餘人的基層醫院,過去,二二二團醫院的中醫人才匱乏,診療技術欠缺。2015年以來,在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揮部支持下,二二二團工作隊將醫療援疆作為一項重點民生工程,以團場醫院為依託,一批又一批山西援疆醫生接續努力,中醫漸成當地醫院的品牌科室。
「一開始只有一間中醫診室、一名中醫大夫,一天也就一兩個患者。」二二二團醫院院長鄧建龍見證了山西中醫大夫以一個科室之力帶活整個醫院。

「中醫館」漸成當地基層醫院的品牌科室。楚堯 攝
2022年,針對團場老齡化現狀,以及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的實際,二二二團醫院開設「中醫堂」,提供針灸、艾灸等多種中醫特色服務。目前,「國醫堂」年接患者3000餘人次,每年為500餘人次提供「三伏貼」服務。
「這次派來的王棟平、武燕靜也年輕能幹,理論和實操都很紮實。」鄧建龍說,2023年5月王棟平來到醫院後,總結前幾批援疆醫生大樣本的病例資料,結合團場氣候、飲食等特點,研究疾病規律,為團場引進「降脂溶斑散」,廉價又安全,深受團場民眾青睞。
從一名中醫到一個團隊
採訪中,鄧建龍指著一棟在建的高樓告訴記者,「這是未來的康復理療中心,建成後,將解決團場里老人的康養問題。」為此,醫院正在藉助援疆醫生力量,加大人才隊伍培養力度,將本院醫生送出去、外院醫生引進來,爭取儘快建起真正屬於當地的醫療團隊。
像二二二團醫院一樣,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醫院援疆的中醫醫生燕學軍、樊秀清,忙著義診、講課、業務查房;第六師醫院共青團農場分院在汾陽醫院援疆醫生張艷麗的帶動下,中醫科門診量猛增,開展的中醫適宜技術越來越多,藥房的中草藥品種越來越全。
正在昌吉州中醫醫院援疆的山西省中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索煒,雖然來此工作僅4個月,但他的中醫技術已「圈粉」無數,原本每周一次的門診已增至每周兩次。

索煒憑藉中醫技術「圈粉」無數,原本每周一次的門診已增至每周兩次。范麗芳 攝
索煒還通過查房教學,培養當地臨床醫師獨立觀察、分析、處理和操作能力;每周四在示教室現場授課,引導團隊在學習中開闊視野,在觀點碰撞中增長見識。
從一堂課到一顆「中醫種子」
「同學們,脾胃不好可以按哪個穴位呀?」
「足三里穴。」
「是的,這個穴位還有很多用處,如果容易感冒,還可以用艾灸灸這裡。」
山西援疆醫生的到來,還將中醫送到學校。每周一次的「中醫文化進校園」課堂,成為二二二團學校學生們的期盼。
因援疆醫生輪換,孩子們對首次見面的王棟平有點陌生,但對中醫依舊熱情高漲,「學生還把學到的許多中醫小妙招教給家長,非常開心。」

王棟平正在為學生講授中醫常識。范麗芳 攝
如今,二二二團學校特開闢出一塊土地種植中草藥,讓學生認中藥、解藥性,在他們心裡種下一顆「中醫種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