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國內多地出現鸚鵡熱病人。什麼是鸚鵡熱?它與鸚鵡有關係么?鸚鵡熱病人有何癥狀?安徽有無此類病例?
4月3日,大皖新聞記者採訪了解到,合肥醫療機構每年都會接診少量、散發的鸚鵡熱病例,大部分患者都有明確的鳥禽類接觸史。曾因給孫子購買了兩隻鸚鵡,合肥一位66歲老人感染鸚鵡熱住進icu,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才康復出院。
老人因感染鸚鵡熱住進icu
持續高燒、乏力、寒戰、頭暈頭痛……66歲的張勇(化名)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差點兒被兩隻病死的鸚鵡奪走了性命。
「這個患者送來的時候病情非常嚴重,體溫達到了40℃,意識已經模糊,呼吸非常急促。」在詢問病史後,安醫大一附院感染病科副主任醫師徐楠立刻給張勇完善了相關檢查。病原微生物二代測序結果顯示,張勇感染了鸚鵡熱衣原體。因病情較重,呼吸困難,張勇被轉入icu進行氣管插管等相關治療。
張勇(化名)肺部出現感染
第一次聽說「鸚鵡熱」這個疾病,張勇的家人立刻聯想到了家裡不久前病死的鸚鵡。「這兩隻鸚鵡是從室內動物園買回來給孩子玩的,大概在我爸發病前一周病死了,屍體是他處理的。」
在張勇住院後,他的女婿也出現了發燒癥狀,伴有肌肉酸痛。經檢查,他也感染了鸚鵡熱,經過藥物治療很快就康復了。因病情較重,張勇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才康復出院。
鸚鵡熱在臨床上呈散髮狀態
大皖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感染病院、安醫大一附院等多家醫院了解到,在臨床上,醫院每年都會接診鸚鵡熱患者,但數量不多,呈現散髮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因發病比較隱匿,部分「鸚鵡熱」患者送醫時病情已經比較嚴重,住進icu治療的患者並不鮮見。
什麼是「鸚鵡熱」?又有哪些臨床表現呢?據悉,鸚鵡熱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該病原體最早從鸚鵡體內被發現,故名「鸚鵡熱」。主要在鳥類及家禽中傳播,也稱「鳥疫」,也可由染病動物傳染給人。
「我們接診的大部分病人都有明確的鳥類家禽接觸史,如果是接觸過這些家禽或者鳥類,繼而又出現發熱,建議還是要儘快就診。」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感染病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楊雲表示,通常人感染鸚鵡熱後主要為高熱(體溫可達39℃以上)、頭痛、乾咳、乏力、呼吸困難、肺炎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發展成重症,病程延長甚至死亡。
鸚鵡熱傳染源不止是鸚鵡
「前段時間我們還接診了一位鸚鵡熱患者,他是養鴨子的。」徐楠提醒,鸚鵡熱的傳染源不止是鸚鵡,它的傳染源主要是鳥類和家禽,比如鸚鵡、鴿子、鴨等,主要通過空氣和密切接觸傳播,如吸入染病鳥類或家禽的糞便、分泌物、羽毛的氣霧或塵埃而感染,同時也可經破損皮膚、黏膜或眼結膜感染。
那麼,哪些人容易感染鸚鵡熱呢?據介紹,人群普遍易感,家禽飼養人員、售賣人員、屠宰人員、養玩賞鳥者、寵物店工作人員等感染風險較高。潛伏期一般為5-21天(最短3天、最長可達45天)。
高燒超過三天要及時就診
徐楠提醒,鸚鵡熱等感染性疾病早期沒有特別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基本都是發燒、咳嗽、頭痛、肌肉酸痛等癥狀,和感冒沒有太大差別,所以很容易被漏診或誤診。
「大家一定要有一個意識,如果高燒超過三天,要到醫院去抽血,完善相關檢查。醫生通過血象的變化,會有一個大致的一個判斷。比如說鸚鵡熱,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檢測的方法,能夠很快把病原體識別出來,從而進行對症治療。」徐楠說。
如何預防鸚鵡熱?合肥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接觸鳥類或禽類時,應注意規範佩戴口罩手套、勤洗手,同時避免被抓傷、咬傷。儘可能不接觸、不食用病死鳥類或禽類,如需處理病死鳥禽時應做好個人防護。鸚鵡熱無針對性疫苗,如出現發熱、頭痛、咳嗽等癥狀後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是否接觸過鳥類或禽類。對飼養鳥類或家禽的環境、場地及用具可用0.5%石炭酸溶液等進行規範消毒。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實習生 張光潔
出品|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大皖看點工作室
文字| 記者葉曉 實習生張光潔
編輯| 李志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