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了20多年的「無假日醫院」,為何實現不了?

2023年03月21日21:39:23 健康 6699

今年全國兩會,一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醫療機構常態化開設午間門診、夜間門診,鼓勵普通醫院開設延時門診或無假日醫院,讓患者就診和醫生接診無縫銜接。」的建議,在醫療圈內外引發不少的議論。

他還提出了一些細則,比如,在開設午間、夜間門診的同時,醫療機構的放射、檢驗、收費等科室應同步開放,保持正常上班時間標準,滿足診療、檢查和交費需要。

對午間、夜間門診不額外或加價收取費用,所有費用均按日常標準收取,同時確保正常的診療質量,不得藉機漲價,增加患者負擔。

加強醫務人員的調班休息和其他福利待遇支持保障,防止醫務人員過度加班、值班,損害醫護人員健康;加大醫療人才培養力度,增加醫務人員數量;加大投入,增加醫療機構設施建設。

不出意外,網上擁護這位政協委員建議的民眾佔了絕大多數。長期以來,社會輿論充斥的幾乎都是醫院該怎麼做,醫生該怎麼辦。少有人關注是否真的具有可實施性,甚至部分醫院管理者也附和這些觀點。

其實這就是一個持續了有20多年的「無假日醫院」的話題的反覆亮相,也許互聯網有記憶,但是網民們腦中的儲存已經沉底。

作為醫生、作為曾經的醫院管理者,也是這些「新聞」的當事者、見證者,筆者從歷史角度做一些回顧。

一項提了26年的舉措

  為何遲遲不能落地?

「無假日醫院」的提法,是1996年我國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醫院管理與改革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有人提出了「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的一切」的口號,接著開始了「三好一滿意」的醫院醫療服務模式。

那些年,這種活動口號不斷出現,一部分醫院管理者由此探討如何讓病人滿意,於是有了「無假日醫院」的提法與做法。

1998年春,河北省中醫院開始推出「無假日醫院」服務,在原先工作日早七時至晚八時應診的基礎上,又實行了全年365天天天照常上班,門診全天候開放,化驗、藥房、手術等科室全部應診的便民措施,受到了工作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的城市群眾及幾乎沒有節假日概念的農民患者的歡迎。

隨後,在全國各地,夜間門診、午間門診、節假日門診不斷被當成新聞爆出,也許已經成了幾代記者報過的「新聞」了。

實際上這裡的無假日醫院,內涵就是「無假日的門診」。

而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疫情社會面管控開放以後,又有部分部門、醫院以及社會人士再提「無假日醫院」。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基於以病人為中心提出病人「一日一清單」、「病人選醫生」等等帶有口號性的措施。如今,每日清單已經形成了每個醫院的自覺規則了,選醫生也可以通過陽光台進行選擇。

而夜間門診、午間門診、無假日醫院則是不斷被社會或者醫院管理者提起,但是卻難於形成一種共識。

靴子不停響,卻無常客來。

無假日醫院的來源是「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理念。有些人認為這個口號是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創舉,其實這是英美「專利」。不過我國與英美的「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存在內涵不同。

1988年,美國picker機構研究出的「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包括8個方面:就醫途徑、尊重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溝通和患者教育、醫療服務的協調、情感及心理上的支持、生理上舒適感的支持、家人和朋友的參與、出院和後續治療轉換的準備。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病人進入醫院後,醫院醫生應該提供什麼樣的醫療服務」。

而我國的「以病人為中心」,出發點有點取悅病人,「為了一切病人,為了病人的一切」,所以,潛在假設前提是「病人的需求,就是我們應該滿足的」,而較少考慮病人的需求是否合理、是否合法。

換言之,決策者自己、媒體都忘記了合理合法、尊重醫務工作者的合法權益,保護醫務工作者的生理需求這個基本道理。

我們不妨將午間門診、夜間門診等統統歸納到無假日醫院的名目下。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項提了26年的舉措遲遲不能落地,肯定有著其內在的尷尬。

不能追求虛假政績

「無假日醫院」的定義得聽醫護的

還是從醫護人員說起吧,每個醫護都會說現在的醫院就是無假日醫院了:「急症科24小時應診,每個病區都有值班醫生,遇到緊急情況,科室甚至全員所有資源都可以得到調動。病人的病情變化隨時可以得到相應救治。」從就醫者生命救治角度,醫院確實已經是無假日醫院。

從患者或者社會角度來看,目前醫院的急診與值班制度夠不上無假日醫院的稱號。包括提出這個提案的政協委員在內,「我看病要方便,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看」,這是他們設想中的無假日醫院,就是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這種無假日醫院難免給人這樣一種感覺:「無假日醫院是將我們希望的一切,不管醫務工作者是否願意,用道德激勵或者道德綁架的方式強加給醫務工作者。」

醫院管理者,院長們怎麼想呢?這個人群有一些分裂,一部分領導認為醫務人員也是社會成員一份子,與社會成員有著共同的個人與家庭情感,身體有著共同的生物節律,所以堅守著正常工作時間之外只有值班與急診。

有一些領導,善於跟蹤輿論潮流,跟蹤社會需求——不管合理不合理,社會眼球扣得住的,我就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醫院無假日醫院反反覆復搞了多少輪,這就是其原因。

其實這種領導需要的是政績,而這種政績實際上是一種虛假政績。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無假日醫院」定義,我覺得還是醫護的定義最為科學。

道德化的無假日醫院

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綁架

為什麼說醫護定義的無假日醫院最科學?且聽我道來:

第一、這種作息與社會同步,與世界運行模式共振,符合人的生物節律與本能。人是群居生物,如果你的每一個休息日都沒有同伴相隨,會是怎麼樣的心理呢?

第二、現在社會是高度契約社會,國內外多數醫院的門診都已實行預約制,這樣可以保證患者科學安排時間,提前預留時間。

而在目前的醫院數據來看,幾乎沒有預約午間、節假日、夜晚的。

門診看病能夠在預約狀態下實行,是一種進步,是一種文明。國家衛生主管部門在《三級醫院評審手冊(2011版)》中就要求,門診預約率達到門診量50%以上。如果大家都是預約,醫院還有那樣折騰的必要嗎?

第三、要尊重醫生作為普通人的權力與需求,這一點社會甚至醫院領導都非常容易忽視。我們曾經遇到過醫生午夜值班,病人大罵「為什麼只有值班醫生,其他的醫生都死絕了?」他不知道醫生也要休息。

我國的醫院醫護配備數量長期不足,病人一排隊,就要求醫生看別的病人快,看自己的病慢。我也在周末曾經接到親友電話要求立即安排xx醫生來給他看病。他們認為醫生的休息權力在行政權力面前,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在口口聲聲重視病人的生命權中,醫生的休息權被褫奪了。醫生沒有必要的休息,體能與精力無法恢復,醫生自己的生命權也難得到維持,何以為社會普羅大眾生命保駕護航?

說句實在話,中國醫生英年早逝者不在少數,甚至還有不少是猝死在工作崗位上。

作為醫生與曾經的醫院領導者,我一直反對採用道德或者經濟目的的「無假日醫院」口號的具體化。

道德化的無假日醫院,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綁架。站在生命的制高點上,要求醫務人員放棄人的生命基本需求,實際上是將生命權力差異化、分級化、甚至是「主僕化」。

而這樣一種道德綁架卻非常容易為大眾所接受擁躉,甚至變成一種社會未經思考的口號與短暫潮流。甚至變成那些鑽營投機者獲取個人政治利益的敲門磚。

作為領導者,應該思考的是社會需求的「無假日醫院」為什麼不能真正常態化,就能走出自己的思維誤區。並且還要理直氣壯說一句話:「醫務工作者也是平凡人,需要休息、需要吃飯睡覺。」

至於經濟目的,主要是醫院管理者,在醫院的財政撥款不足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增加收入的措施與方法,提高醫院的業務收入的同時,也讓醫務工作者可以在超額工作中得到一部分回報收入。

一部分員工對法定假日與周末的二倍、三倍薪酬(一般是基本工資)還是認可並且願意接受的。但是從經濟目的出發的無假日醫院,是誰也不敢以醫院角色身份提出的。

醫院管理者可以考慮在滿足節假日加班醫務人員的合法報酬前提下,設立節假日門診的志願工作體系。合理、合法、盡人意。

尊重醫務人員的合理需求

是醫院管理者的基本管理素養

隨著就業者年齡向「00後」轉化,一些年輕人不願意在周末以及節假日加班,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因為周末或者996的工作選擇了辭職。

這也就說明了,醫院管理者對於員工的約束力已經開始出現下降了,單純的說教與道德制高點的勢能,也無法讓每個員工認可

尊重醫務人員的合理需求,實際上是對病人的最大保護,是我們每一位管理者的基本管理素養。

這裡又出現一個隱性的值得關注的概念,其實不僅僅是無假日醫院,而且又出現了「無假日醫生」或者「無假日醫務工作者」。我們可以確定兩個概念:

第一:無假日醫院,醫院的運營是根據病患輕重緩急選擇與社會主流工作時間同步的運營方式。對於危急重症的救治,是全方位全天候的。

第二:無假日醫務工作者,這個命題有些寬泛,任何人都有休息的權力、有休息的必要與必需。工作者可以根據身體情況以及價值取向,在一定的時間段選擇合法工作時間以外的增量工作,並且其對於增量工作有根據有關法律獲取報酬的權利。

對於這種報酬的需求,可以在道德制高點上進行點評,也可以根據組織自身情況進行說明,但是一味地從道德高度進行綁架,是一種有悖法律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行為。

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也不應該提倡「永動機」似的無假日工作者。

醫生與患者都是老百姓,是利益相關的、唇亡齒寒的共同體,這一點希望大家都記住。

健康界出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若違規轉載,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羅志剛

編輯|劉文陽

 監製|鄭宇鈞 

羅志剛: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曾任三甲醫院黨委書記、院長。

豐厚稿酬徵文,歡迎醫務人員投稿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研究發現:多吃含類黃酮的食物,或能保護大腦,遠離老年痴呆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多吃含類黃酮的食物,或能保護大腦,遠離老年痴呆

在歲月的長河中,大腦如同一台精密的機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而老年痴呆,無疑是其中最令人揪心的一種。它悄無聲息地侵蝕著患者的記憶與認知,給無數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幸運的是,科學家們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為我
女子在家搞衛生後高燒40°C,肺都「發霉」了!這細節千萬警惕 - 天天要聞

女子在家搞衛生後高燒40°C,肺都「發霉」了!這細節千萬警惕

天氣漸漸轉熱,不少人趁著天空放晴,開始整理衣櫃,將衣物進行「大換季」。近日,來自杭州的沈大姐趁著前兩天天氣晴好,她休息在家,便開始了「換季工程」。豈料,整理完衣櫃後,她病倒了,體溫最高到了40℃。正當大家以為是累得病倒的時候,卻查出是肺「發
突破!這項技術為血透患者生命線「保駕護航」 - 天天要聞

突破!這項技術為血透患者生命線「保駕護航」

你知道嗎?在我國,每10個人中就約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其中不少患者最終會發展為終末期腎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尿毒症。對於這些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成為了維持生命的關鍵手段。而在血透過程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生命通道」,它就是血管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