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2日至3月18日是第16個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題是「關注青光眼:共識保視野,指南護光明」。眾所周知,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治療不及時,致盲率非常高。2022年初,上海啟動了「青光眼患者社區試點管理干預研究」,探索社區家庭醫生青光眼管理模式。
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普陀區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長風社衛)成為首批試點社衛之一,通過青光眼患者下沉至社區,進行標準化和規範化管理。今年,在家醫管理的基礎上,長風社衛聯動三級醫院,探索「全+專」結合下的青光眼防治新模式。
定期隨訪 建檔管理
80歲的秦老伯患有20多年的糖尿病,2年前患上了青光眼,由於治療太晚,右眼視力所剩無幾,左眼視力也只有0.8,需要長期服用降眼壓藥物和眼藥水。去年,秦老伯成為長風社衛青光眼社區管理的患者,家庭醫生宋建玲為他建立的管理檔案,每月定期檢測眼壓。「我每個月都來檢測眼壓,跑到其他地方檢測眼壓還要遠,這裡近一點,設備也都有,後來我就每次都到這裡測。」秦老伯說,通過定期檢測,他能準確獲悉自己眼壓的情況,「以前社衛沒有的時候,我也不太注意,感覺沒啥也不會去特意檢測。」
為秦老伯檢測眼壓
定期檢測、建檔跟蹤,基於家庭醫生模式下的青光眼社區管理,可以讓家醫及時掌握患者的情況,為患者保護剩餘視力,延緩病症進程,一定程度上降低致盲率,提高了生活質量。
夯實基礎 探索新路
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何能脫穎而出成為該項目的試點單位,原因就在社衛的眼科診室里。
長風社衛視覺健康智能管理中心
得益於「市-區-社區」慢性病眼病綜合防治服務體系+人工智慧眼病篩查試點工作的啟動,長風社衛將眼健康篩查融入社區門診流程,建立了由家庭醫生參與到患者檢查、診斷、隨訪管理及轉診治療的全過程。此外,長風社衛還打造了視覺健康管理中心,配置了專業檢測儀器,在慢性病眼病綜合防治服務的硬體建設發力。
「我們從去年開始把青光眼納入到社區慢病管理項目中,這也是我們和市眼防合作的課題。」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宋建玲坦言,以往社區的青光眼患者覺得社衛沒有葯,且對全科醫生能力不了解,不會來社衛門診就診,一般都會去上級醫院的青光眼專科就診。「自從開展了這個項目,全科醫生的專業知識得到提高,像眼壓儀、眼底照相機等設備也更加完善,具備了接診社區青光眼患者的能力。」
對青光眼患者建檔管理
在對青光眼患者進行慢病管理的同時,長風社衛還對轄區居民開展了青光眼篩查。對年齡40歲以上,有青光眼的家族史,同時又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群進行重點篩查;對長期用眼、眼睛酸脹疼痛的患者,建議進行眼壓檢測,根據檢測結果進一步進行眼底檢查,「如果患者出現青光眼的癥狀,高度懷疑的話,我們會轉到我們定點的醫療機構治療。」宋建玲表示,通過篩查,實現早發現、早治療,讓患者能夠保存剩餘的視力,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需求導向 聯動防治
「你眼壓高,這個藥水每天加滴一次。右眼眼壓要控制在15mmhg以下。」長風社衛的眼科診室里,普陀區中心醫院眼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項敏泓和宋建玲討論後,決定調整秦老伯的用藥劑量。而這樣的「全專合診」則是長風社衛以患者需求為導向進行的有力嘗試。
「全專」合診
「全科醫生為患者定期檢查眼壓,但遇到棘手問題,最終還是要讓患者去上級醫院就診。」宋建玲告訴記者,長風社衛與普中心都是醫聯體成員,通過專家定期坐診社衛,建立患者轉診機制,也讓後續治療有了方向。
「全專合診」也為長風社衛包括青光眼在內的眼科疾病不僅有管理,還有精準治療。患者沈阿婆由於長期控制血糖不佳,雙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本以為要又要去跑大醫院,沒想到在社區里就看到專家,還對接好了後續治療。「項主任的治療方案很好,我們明天就去她那裡治療。」沈阿姨的老伴胡老伯高興地說。
患者高效便捷就醫的同時,全科醫生也在聯合診療中學到了更多專業知識。「眼壓管理和血壓管理有所不同,血壓是有標準值的,眼壓儘管有標準值可以參考,但在實際管理中還是因患者情況而異。」宋建玲坦言,專家的加入,就是全科醫生背後強大的支撐,讓他們特別有底氣。
檢查患者視力
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長風社衛在探索青光眼社區管理上,總結出的經驗可複製、可推廣。不過,要進一步拓展青光眼慢病管理模式的覆蓋面,還有幾道「坎」要邁,比如藥物配送機制的完善,設備設施的更新迭代以及全科醫生的能力培養等等。
「目前,青光眼的藥物在社衛還沒有,我們通過專家下沉,在藥物這塊可以有一定支撐,患者可以約專家的門診配藥。未來,如果青光眼藥物可以納入延伸處方,那就會更方便了。」宋建玲說。
記者:易雯
編輯: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