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醫生,我手腕這塊地方痛,也沒受過傷,不知道怎麼就痛起來了。」
醫生:「經常做家務嗎?經常抱小孩嗎?」
患者:「是啊,剛生二胎沒多久,我天天都要抱著孩子。」
一對母女走進診室。
「醫生,麻煩您幫忙看看我媽的手,年前大掃除的時候就聽她說有點痛,叫她來醫院看也不來,這下好了,現在痛得完全動不了。」
老人家:「我以為小毛病忍忍就好,沒想到越來越痛……」
……
每年臨近春節的時候,泉州市正骨醫院軟傷科門診中,有一類疾病的患者數量總會比往常要多一些——便是患「媽媽手」(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患者。
什麼叫「媽媽手」?
「媽媽手」在醫學上叫「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作為最常見的腱鞘炎之一,是指出現在腕部拇指側的橈骨莖突處的炎症,表現為其周圍有明顯的疼痛和(或)拇指活動受阻。許多需要手腕反覆用力的工作者也容易發生這個病,但因為多發生於媽媽,因此俗稱「媽媽手」。
「抱」、「洗」、「越來越痛」……幾個關於「媽媽手」的關鍵詞分別提示了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常見勞損的病因以及典型癥狀。
現在我們可以來做個自我檢查:把拇指緊握在其他四指內,並向腕的尺側(下側)做屈腕活動,橈骨莖突處出現劇烈疼痛則提示患上「媽媽手」。(如圖所示)
如何防治「媽媽手」?
一、如何預防或者防止複發?
許多病人,發生了「媽媽手」,不懂得其發病原因,仍然天天做家務、抱小孩,重複發生微損傷,並且不能規範治療,不要說複發,想治癒都不容易。患者要確保不再繼續讓手腕用力活動,一般通過推拿、理療及用藥等處理,經過適當調治後,「媽媽手」都能治癒或者好轉。
那如何預防或者防止複發?要做到以下三點:
1、通過科學的鍛煉,提高手腕的耐受能力。
2、改變以往錯誤的用力方式,例如抱小孩時,許多人手臂托著小孩的同時手腕用力屈曲抱住,這樣橈骨莖突處容易損傷,而用一手臂的力量托住小孩、手腕不要屈起用力,另一手再扶住就可以避免。
3、減少手腕持續或反覆的用力,適當休息,並注意防寒保暖,使輕微損傷不再發生或者損傷不再累積,減少「媽媽手」的發生或複發。
二、「媽媽手」鍛煉方法
下面我院軟傷科醫生為大家帶來了「媽媽手」鍛煉方法,如果你的手腕也出現了"媽媽手"的癥狀,可以跟著一起練起來~
1.指簧練習(每天3組,每組10次)
(1)手指伸直,五指相聚;
(2)在五指指尖套一個橡皮筋,用力使五指展開。
2.腕關節橈側拉伸練習(每天3組,每組10次)
(1)手臂放鬆,將拇指緊握在其他四指內;
(2)向下做屈腕活動,以有拉伸感為宜。每次拉伸堅持6秒鐘。
3.腕關節橈側肌力練習(每天3組,每組10次)。
(1)手臂平放,立掌使拇指向上;
(2)手握一聽飲料或或1磅啞鈴,勻速向上用力,使腕關節向拇指側屈曲,即拇指向天花板,然後緩慢放鬆回到原位;
(3)盡量保持前臂不動,根據自己練習的情況可以適當增加啞鈴重量。
科室介紹
泉州市正骨醫院軟傷科建科於2003年,是醫院創院至今保留中醫特色較為完整的科室。科室繼承與發揚南少林傷科及南少林「醫武結合」正骨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世人所稱「要了解南少林傷科歷史、唯有到泉州正骨醫院軟傷科」,是全國唯一使用南少林手法及方葯治療跌打筋傷的科室。
科室稟承南少林推傷、損傷八卦定位療法、十二時辰及四季損傷療法的特點及院內經方驗方的中醫特色,提煉出中藥液冰敷、散劑及軟膏外敷、拔罐、經絡放血、循經點穴、藥物發泡、水針穴位注射、中藥熏洗、慢性筋傷推刮法等療法,在治療各類急、慢性筋傷,特別是在治療舊傷(宿傷)方面具有獨特的效果。
接診者介紹
蘇世靖,泉州市正骨醫院軟傷科醫療學科帶頭人
學術專長:長期從事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的診療工作,擅長以推傷手法、小針刀治療等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法治療肩周炎、網球肘、橈骨莖突腱鞘炎、膝關節炎、關節扭挫傷、運動損傷等疾病。
社會兼職:福建省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委員、泉州市中醫藥學會傳承研究分會委員
預約電話:0595-22576470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供稿/泉州市正骨醫院軟傷科 陳嘉銘
編輯/泉州市正骨醫院綜合管理部 黃凱璇
審核/泉州市正骨醫院宣傳審稿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