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很講究面相,雖然從面相看出貧窮,但是從面相也能看出個人的健康狀況,其實從醫學的角度上來說,相由心生,頗具一定道理的,一個人健康不健康,從面相就可以看出來。
如果肝臟不好的話,人的面部就會有一些異常,比如面部發黃、鞏膜發黃等,如果肝臟不好的話,面部真的會有這些異常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看看還有哪些異常表現。
01
肝炎到肝癌的發展過程是什麼?
肝炎到肝癌的發展過程是肝炎--肝硬化--肝癌,常被稱為「三部曲」。
資料表明,90%的肝癌患者,從乙肝或丙肝發展而來,10%的乙肝病毒,有直接造成肝細胞癌變的可能,病毒性肝炎約有10%發展成慢性活動性肝炎,而慢性活動性肝炎中有50%可發展成肝硬化,肝硬化病人中有10%~15%發展為肝癌,其中乙型肝炎為主,其次為丙型肝炎。
病毒、酒精、藥物等不同因素損傷肝細胞後,導致肝細胞破壞、壞死,肝臟纖維組織開始瀰漫性增生,逐步形成結節,假小葉,是肝臟正常結構和血供遭到破壞,失去正常的代謝和轉化功能,形成肝硬化,肝硬化結節出現異型增生,最終導致原發性肝癌。
1、早期:早期腫瘤較小,一般直徑為1~2厘米,而且腫瘤包膜完整,沒有發生局部侵犯及經血道轉移向外播散,患者可能沒有不適的癥狀,多數體檢時發現病灶,如果患者肝臟質地較好,治療上可進行手術切除。
如果患者有嚴重肝硬化,無法手術切除時,可進行射頻消融術微波介入治療,達到腫瘤完全壞死的作用,如果患者肝硬化比較嚴重,凝血功能較差,無法進行射頻消融術式可進行肝臟移植,同時達到消滅腫瘤和治療肝硬化的目的。
2、中期:可能未發生遠處轉移,但可能腫瘤體積較大,個數增多,這時可進行介入治療,起到治療作用,此外可使用栓塞劑或化療葯殺死腫瘤,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3、末期:腫瘤已發生轉移,患者可能出現腹水,黃疸,肝功能較差等表現,這時治療效果可能較差患者可採取綜合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介入治療,靶向藥物治療,免疫治療等,有助於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02
肝臟好不好,看臉就知道!有肝病的人,臉上有什麼異常?
肝臟不好的患者,可能出現肝病面容(臉色黝黑,無光澤、彈性差)、面部發黃,部分患者會有蜘蛛痣。
1、肝病面容:肝功能較差,可能會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降低,對垂體中葉分泌的黑色素細胞刺激素的抑制作用下降,導致黑色素分泌增加,因此肝臟不好的患者,可呈現肝病面容,表現為面色灰暗黝黑,無光澤,皮膚彈性差,兩側面頰有黑褐色的色素沉著,顯得疲勞憔悴。
2、面部發黃:肝臟是膽紅素代謝的主要器官,如果肝臟功能受損,患者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會使人體的皮膚粘膜、鞏膜等部位染成黃色,所以肝不好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臉色發黃及眼睛發黃等癥狀。
3、蜘蛛痣:肝病患者可能在臉上出現蜘蛛痣,因為肝臟不好時,肝臟對雌激素滅活作用降低,血液中的雌性激素濃度增加時小動脈毛細血管擴張,進而可表現為蜘蛛痣。
4、出現痤瘡和粉刺:除去青春期,因為激素問題導致的痤瘡和粉刺,如果已經成年許久,但是臉部的痤瘡和粉刺卻久久無法解決,就要警惕是否是肝臟造成的問題,肝臟是最大的排毒器官,肝功能出現問題時排毒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毒素從體內排不出來,表現在面部就會出現痤瘡和粉刺,肝臟出現毒素就會妨礙人體的激素水平,影響內分泌這些原因都會導致痤瘡和粉刺的出現,如果長期受痤瘡和粉刺的困擾,通過普通調理和外部皮膚治療無法根治,需去醫院進行全身的檢查,看是否是肝臟出現了疾病。
03
肝臟瀰漫性病變是怎麼回事?
肝瀰漫性病變是一種影像,學描述是在做B超、CT或核磁等影像學檢查時,發現整個肝臟從表面到肝內組織有病變,往往會看到肝臟的形態有所改變,可能會縮小,可能會表面不均勻,另外,肝內的結構可能會粗糙,是早期肝硬化的表現。
肝硬化的前期叫肝纖維化,肝纖維化是肝臟受到損害之後,肝細胞壞死,肝瀰漫細胞外基質過度沉澱的病理過程,纖維組織代替了原來的肝臟組織,表現出來的就是肝硬化,瀰漫性改變是一個慢性肝損害的改變,各種原因都可引起肝臟瀰漫性病變。
常見的有酒精性或非酒精性的脂肪肝,藥性肝損害、自身免疫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均可引起肝臟瀰漫性病變,肝臟寄生蟲感染,如肝臟血吸蟲和華支睾吸蟲感染,也會導致肝臟瀰漫性改變。
肝臟瀰漫性改變屬於肝臟病變的一種表現形式,一般提示肝臟有損傷的情況,表現為肝細胞不同程度的損害,甚至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如果確診肝臟存在肝瀰漫性改變,建議及早完成檢查,明確診斷後進行規範治療,以減少疾病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