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建中湯者,桂枝湯倍芍藥而加膠飴也。桂枝湯扶陽而固衛,衛固則榮和;倍芍藥者,酸以收陰,陰收則陽歸附也;加膠飴者,甘以潤土,土潤則萬物生也。
今天再來認識一個健脾胃的方子——小建中湯,是經方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方子。建中就是建立中氣的意思,它也是非常經典的補虛解痙止痛方。
認識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的功效。主要用來改善中焦虛寒、肝脾不和所產生的各種癥狀。其中,肝脾不和可以這樣來理解:肝屬木,脾屬土,樹木生長得過多,就會使土壤貧瘠,土壤養分供給不足,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各種問題。肝與脾之間的關係不能緩和,肝始終處於強勢地位,欺壓著處於弱勢的脾,就很容易出現肝旺乘脾的現象。
小建中湯只用了下面六味葯,就解決了肝脾不調、內有虛寒的問題。一般用量為: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大棗6枚、炙甘草6克,後五味水煎服,兌入飴糖,日一劑,早晚分兩次溫服。這個方子的組成看著是很眼熟的,因為它裡面其實包含了桂枝湯。是由桂枝湯倍芍藥、再加上飴糖組成的。
它主要用於消瘦的人,腹部肌肉僵硬,經常腹痛,喜歡吃甜食,毛髮細軟枯黃,皮膚易出血或紫癜。多用於消化性潰瘍、再生障礙性貧血、術後發熱、痛經、神經衰弱。
來看一個胃脘疼痛的案例
劉某,男,46歲,初診。
十多年來胃脘疼痛,近來加重,在當地中西醫治療無效,中藥多是溫中理氣、活血祛瘀之品。
西藥治療無效,動員其做手術,因懼怕手術而來治療。
近症:胃脘刺痛,飢餓時明顯,背脊發熱,午後手心發熱,有時胃灼熱,心悸,頭暈,身冷畏寒,汗出惡風,口中和不思飲,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紅,脈細弦。
X線鋇劑造影檢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潰瘍面積0.4cmX0.4cm。
惡風,身冷畏寒,汗出,太陽中風。
脈細弦,大陰里寒。胃脘刺痛,心悸,里飲挾瘀。
背脊發熱,午後手心發熱,有時胃灼熱,頭暈,口中和不思飲,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紅,太陽中風表不解,里飲上逆。
綜合分析:大陽大陰令病,里寒甚而血不足於外,為小建中湯方證。
處方:
桂枝、 白芍、生薑 、大棗、炙甘草、飴糖(分沖)
二診:
胃脘痛減,手足心熱亦減,仍有胃脘刺痛,背脊發熱,大便日一行。
上方加炒五靈脂,延胡索粉(分沖)。
三診:
胃脘疼已不明顯,惟食後心下堵滿,四肢發涼,夜寐欠安。
將返東北原籍,改服茯苓飲(茯苓,党參,枳殼 ,蒼朮,生薑,陳皮 ,半夏)帶方回家調理。
溫馨提示:
中方雖好,但也不能盲目使用,要注意以下幾點:1.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2.陰虛火旺的胃脘疼痛不可用3.糖尿病患者要減少飴糖的用量,或者不用飴糖。4.不建議自主按方抓藥,需找專業醫師辨證後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