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是第九個「世界血栓日」。
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是最常見的院內死亡原因。
雖然這類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
但很多人知之甚少。
主要原因是很多血栓形成的時候,
人體沒有感覺到明顯癥狀
,脫落時更是無聲無息。
然而,一旦發生非常兇險的栓塞,
嚴重者可在1~2個小時內死亡,
因此也被稱為「沉默殺手」。
那什麼是血栓?
血栓是血液凝固,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從而堵塞了血管。醫生介紹:它形成的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其中常見的誘因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長期卧床(腦卒中、癱瘓、下肢手術後等),吸煙、骨折等創傷因素以及妊娠 / 產後和惡性腫瘤及化療患者。這也是「血栓三大定律」。
那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最新的《中國心血管報告》指出,我國心腦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推算現有患者2.9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00萬、高血壓2.7億。
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為供應局部臟器的血管病變,可以表現為內皮功能障礙、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等,最終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人體全身的脈管系統包括無數根血管,哪根血管容易出現病變或堵塞呢?從常規體檢中怎樣發現阻塞的血管呢?
常規的體檢項目中多含有頸動脈超聲檢查,最容易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存在。
位於人體頸部左右兩側的頸動脈(分支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因其獨特的解剖學結構和較快的局部血流速度,非常容易形成局部的內膜受損,使得血中脂質成分浸入內膜下,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也是無創檢查中最容易被發現的。
頸動脈尤其是頸內動脈系統斑塊形成後,會導致局部血流動力學的改變,進一步損壞血管功能。
斑塊逐漸擴大後,可造成頸動脈管腔狹窄,誘發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更危險的是,如果斑塊不穩定,出現局部破裂,會造成頸動脈遠端血液供應減少,導致腦梗的發生。
儘管頸動脈容易形成斑塊並引發嚴重後果,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則可避免疾病發生。
1. 改變生活方式,戒煙、少食油膩、適當運動,都能改善局部動脈功能。
2. 積極控制危險因素,比如將血壓、血糖、血脂、體重等指標保持在正常範圍。
要定期複查頸動脈超聲及動脈功能。
頸動脈超聲可以了解局部頸動脈內、中膜的厚度以及斑塊形態;動脈功能檢查可以了解局部動脈的彈性狀態和僵硬程度。
因為斑塊都是附著在血管壁內的,局部動脈功能的好壞不僅會對斑塊的穩定性產生重要影響,也會為後期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日常生活科學防治血栓知識
1,建議抬高下肢20°至30°,早期指導督促患者定時做下肢的主動或被動運動,如足背屈、膝踝關節的伸屈、舉腿等活動。
2,昏迷或意識不清的患者,給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魚肌、腓腸肌擠壓運動。
3,病情允許時建議早期下床活動。
4,利用肢體被動裝置改善術後肢體血流淤滯,如循序減壓彈力襪(GEC),以促進下肢靜脈血液迴流。
5,忌在患肢行靜脈穿刺,不宜點滴大量高滲糖。
6,急症處置指導:如出現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及咳血等癥狀,考慮發生肺栓塞,立即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劇烈翻身活動。及時就醫。
7,飲食應多進低脂、富含纖維素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多飲水,可促進循環,增進廢物排泄,降低血液粘滯度,防止血栓形成。
世界血栓日
2022年10月13日
信息來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宣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