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子刊eBioMedicine以Articles形式發表了我校基礎醫學院王德恆副研究員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蘇州大學團隊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Neural excitatory rebound induced by valproic acid may predict its inadequate control of seizures。該文揭示了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VPA)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VPA對神經環路的興奮抑制平衡失調所介導的神經放電的異常回升而引起的。

丙戊酸鈉是治療全身性和局灶性癲癇發作最有效的抗癲癇藥物(ASM)之一,但丙戊酸鈉單葯治療不能有效控制部分患者癲癇發作。在本研究中,課題組對16例癲癇患者進行清醒開顱手術,術中同步採用高密度腦皮層電位(ECoG)監測。神經電信號結果顯示術後患者癲癇發作控制不佳與丙戊酸鈉單葯治療後皮層電位的異常顯著回升(興奮性反彈)密切相關(p = 0.008),並且伴隨著顯著的大腦皮層局部場電位(LFP)的同步性增強。

該研究進一步揭示海人藻酸(KA)藥物誘導建立的小鼠癲癇模型驗證了動物癲癇發作後給予丙戊酸鈉單葯治療復現了神經電活動的興奮性反彈現象(53/77個神經元,68.83%),且伴隨顯著的LFP多頻段功率譜密度增強(p < 0.001)。最後,通過建立計算模擬模型來驗證神經環路的興奮—抑制失衡引起的興奮性反彈作為神經網路的內在特徵,可能是導致丙戊酸鈉單葯治療效果不佳的神經機制,因此該神經興奮性反彈可作為術後癲癇控制效果的預測指標之一。
我校基礎醫學院王德恆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亮教授、毛穎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華山醫院鄒翔醫生、我校基礎醫學院2018級碩士生朱子路、華山醫院郭宇醫生、蘇州大學張虹淼副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我校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研製項目、面上項目,上海科委重大項目,上海市健康辨識與評估重點實驗室等的支持。
供稿:科技處
圖片: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