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邪盛久傷正,脾腎虧虛,濁毒難以泄化,纏綿難愈,反覆發作
陝西中醫藥一附院黃峰教授認為,痛風發病,多因風寒濕邪侵襲,外邪體內久戀難祛,郁久化熱。
或者後天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就是脾胃虧虛,濕邪內生,化濁成毒,濕熱痰瘀胡總督沉積於關節而導致有形之疾病。
而痛風患者體內邪盛久戀不泄,邪久必傷正,最先傷及的就是脾腎功能,脾腎功能下降,則運化失司,津液輸布障礙,水液蒸騰氣化足部,濕熱濁毒清泄不暢,可導致痛風纏綿難愈,反覆發作。
痛風急性期,祛邪為重,重在解毒利濕;慢性期,扶正為主,重在培補脾腎
根據痛風病程進展,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遷延期。
痛風急性期,以邪盛為主,調治重在利濕解毒,以驅邪為主。慢性期,重在主要以正虛為主,調治應扶正為重,配補脾腎功能。
不管是痛風急性期還是慢性期,濁毒是濕熱日久留戀在筋骨關節等部位,從而形成的有形之病理產物,所以化解濁毒要貫穿痛風調治始終,也是痛風調治的關鍵。
陝西中醫藥黃峰教授根據自己多年臨證經驗,參照古今中醫文獻,總結出診治痛風的成功經驗——分期論治為基礎,扶正祛邪要兼顧,濁毒膠著很難治,專病也有轉藥用。
痛風分期論治,急性期清熱解毒不忘益氣養陰,慢性期滋補脾腎不忘化痰祛瘀
痛風急性期的主要病機是「不通則痛」,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處腫痛明顯,可伴有局部關節功能受限,屈伸不利,一般可分為寒濕阻滯型和濕熱蘊結型。
慢性期以正虛為主,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養護不周導致素體虛弱,濕從內生,氣血津液運行障礙,久之則濁毒內蘊,痰瘀互結。之後脾腎陽虛,寒濕內生,阻礙氣血運行,濕濁邪毒根結難去,辯證更多,成為難治之證。慢性期痛風,主要病機為「不榮則痛」,臨床表現為患處腫痛不很嚴重,隱痛不適,身體畏寒、肢冷等全身癥狀比較明顯。
慢性期可分為痰瘀阻滯型和脾腎陽虛型。
應該注意的是,雖然痛風應該隨症辯治,但也不應該局限於分期論治。
比如急性期以實證為主,但也總有乏力、納呆、眠差等虛症表現,所以急性期在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同時,也要注重益氣養陰、顧護脾胃正氣的調理。
而慢性器,雖然以扶正為本,但同時存在濕熱、痰瘀痹阻,或痰瘀阻滯或脾腎陽虛並存,因此在化痰祛瘀同時也要兼顧補陽、溫陽;或扶正溫陽同時兼要化痰祛瘀。
因此,不管是急性期還是慢性期,祛邪和扶正都要兼顧。
痛風多年,濁毒膠著更難治
濁,凡害清之邪都為濁。
毒,邪氣蘊結不解,都為毒。
而痛風濁毒,是痰飲水濕等久停體內,膠著不化,鬱結成熱,流注於筋肉骨節,阻礙局部氣血運行,日久血敗肉腐,氤氳成毒。
痛風者多見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熱痛,這是足太陰厥經循行之處。
脾經穴位多具有通利濕邪的作用,也是濕濁邪毒最易浸損蓄積的地方。
濕邪趨下,濕邪下行流注於跖趾關節,並鬱結難行,化濁成毒,侵及筋骨,痛風因此而生。
所以,在調治痛風是,要重視化濁祛毒的藥物,如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芳香化濁、淡滲利濕之品和土茯苓、天花粉等解毒散結之品,配伍使用。為什麼?
砂仁、白豆蔻這些藥物性溫,可芳香醒脾以化濁,讓濕邪從中焦以化。
薏苡仁行為甘淡平,滲濕健脾,使濕邪從下焦而走。
土茯苓、天花粉等行為苦寒,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通利關節的效果比較強,和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辛溫、甘平藥物配伍,既可以化濁解毒,還可以避免苦寒之品傷及中焦。
還要記得,濁毒膠著難解,應該徐徐圖之,所以芳香之品用量要輕,不可猛浪重用,而清熱解毒苦寒涼葯,也不能長期久服。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痛風石。
對於痛風,尿酸高,你有什麼疑問,可以在評論區討論,欲參與雞尾降尿酸計劃可聯繫,幫你制定一對一個性化綜合調理方案,把尿酸長期穩定控制在正常範圍,預防痛風發作。#22條健康熱議內容#。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源於網路,侵刪):2019年第5期《風濕病與關節炎雜誌》裴穎等文章《黃峰教授診治痛風經驗擷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