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的小說世界有四個十年,第一個十年就是沈浪的江湖,第二個十年則是李尋歡的江湖,第三個十年就來到了李尋歡的徒弟葉開的江湖,第四個十年則是沈浪的唯一徒弟公子羽的江湖。這可謂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中醫的江湖同樣是這樣,走著走著,就會有某些曾經常用的藥物慢慢地絕跡於這個「江湖」。今天和大家聊的血餘炭就是其中之一。說起血餘碳,除了學過中醫的人群還把它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以外,普通人群早已對這個藥物陌生無比了。但是,在我們爺爺的爺爺輩,血餘碳可是人民日常使用的中藥之一,內服可活血化瘀,利尿通淋,而外用可止血。今天,在這就和大家重溫一下這味當今社會基本很少用的到的中藥。個人認為血餘碳淡出中醫「江湖」並不是其沒有療效,而是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有了更好的選擇。
血餘碳別名發髲、亂髮、發灰子、頭髮、人發灰。本草綱目有言:「發者血之餘」,用頭髮煅燒而成的中藥,則稱為血餘碳。《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血餘者,發也,不煅則其質不化,故必煅為碳然後入葯,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神農本草經》也有言「:血餘碳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癇,大人痙。」
一直記得上學的時候中藥老師問過的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在荒郊野外受到外傷需要止血,而恰好我們又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止血藥品時,我們能不能快速找到可以使用的止血的應急藥物。就當我們都面面相覷之時,老師摸一下自己的頭髮,說道:「其實藥物就在我們自己的頭上,把頭髮清洗乾淨,用火燒成灰,便成了血餘碳,這就是一味良好的收斂止血的藥物。」這也是我第一次聽說頭髮竟然也是藥物,還具有止血的功效。然而這只是血餘碳最粗略的製作方法。真正血餘碳的製作方法真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一般是要大量收取健康人的頭髮,先揀去雜質,反覆用鹼水洗去油垢,然後再一次清水清洗,之後再撈出晒乾,裝入煅葯鍋內,裝滿壓實,上蓋然後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最後才是文火加熱,煅燒約4~5小時後停火,次日待鍋冷卻後,方可取出。然後切成1~1.5厘米小塊入葯。粗略製作的血餘碳可以起到外敷止血的功效,而精細煅燒而成的血餘碳還可以服用,同樣起到化瘀止血,利尿通淋的功效。
那麼,為什麼這麼好用的中藥現在怎麼變為不常用了呢?這是古人迷信的產物還是血餘碳的根本就沒有書上所記載的功用?其實都不是,而是時代的變遷給了我們更多更好的選擇。以前會有很多小販走街串巷收購我們剪下來的頭髮,然後再把頭髮賣到中藥店來製作血餘碳。但是今時今日,已經不會再有收購頭髮賣給藥店入葯的小販。而且現在,我們也有了更多的外傷包紮與止血的藥物和手段,也用不著再用血餘碳來止血。內服也是如此,隨著各種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的中成藥的研究開發出來,血餘碳也慢慢地從中醫「江湖」中隱退。
血餘碳的隱退,其實也是一種好事。但是我們不該用質疑與戲謔的眼光來看待這味在歷史長河中曾起過重要作用的藥物。更不應把這類藥物打上封建迷信落後的標籤,由此而抨擊中醫。它們雖然現在不常用了,但卻不應該從我們的記憶中慢慢消失。或許在將來的某個時間裡,它會以其他的方式繼續給予我們更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