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中醫人,葛飛。
前不久,我會了一個多年不見的老友。
他,50開外,快60了。
聊著聊著,他忽然長嘆一口氣,說從40多,快50歲以後,就感覺身體越來越差。毛病,越來越多。最近,除了高血壓,他還填了一個病,就是偶爾眩暈,後側脅肋部電燒一樣地疼。
我說,你應該試試一貫煎。它是你這類人,應該學習和知道的方子。
接下來,我犯了職業病,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起一貫煎來了。我說得挺盡興,人家可能聽得雲里霧裡。
今天,我再把這一貫煎,說給我的讀者朋友吧。你別嫌我墨跡。這確實是一張實用的方子。
一貫煎,源於《續名醫類案》,基本組成是北沙參、麥冬、當歸各9克,生地18克,枸杞子9克,川楝子6克,水煎服。它的作用,就是滋陰疏肝。
其中,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子,都是滋補肝陰肝血的,川楝子,則泄肝熱,疏肝氣。總的來說,它對肝陰不足、肝氣不暢的人適合。
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它,我給你說一個,我看到過的典型醫案故事。
話說有這麼一個男子,當時是50歲,素來有高血壓,頭暈頭痛時作時止,已經持續十年之久。
最近,他又填了一個毛病,就是胃疼,而且特別容易反酸水,吐苦水。到了晚上,胃疼的感覺尤為明顯。
怎麼辦?他決定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虛弦,舌紅少津。仔細詢問,得知患者除了胃疼以外,還總覺得口渴咽干。容易頭暈的同時,二目昏花。由於胃疼,他的食慾也大大降低了。到了夜裡,他還容易手腳心發熱,雙腳必須放在被子外頭才能入睡。
當時,患者態度十分誠懇,說他就是相信中醫,只要是中醫治胃的葯,他一定用到底,絕對配合治療。
但是,醫家卻輕描淡寫地說,你這不是胃病,是肝病。接著,書方一首。但見——
生地20克,麥冬10克,沙參10克,茯苓10克,陳皮5克,川楝子10克,當歸10克,枸杞子10克,澤瀉1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一共5劑。而且,葯湯得冷服。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後,很快感覺到胃脘部位疼痛大大減輕,頭暈、目眩和吞酸咽干現象,也減輕了。
這時候,原方基本不變,再加石斛,繼續投用。
最後,患者幾乎諸證悉平,生活基本恢復正常。這時候,醫家囑咐,以杞菊地黃丸來善後。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
這裡面的道理,我想和你仔細聊聊。
你看,這個患者,年過50,高血壓、眩暈、迷糊、眼花、口乾、腳心還跟著發熱。你說說,這算不算滿身病啊?
當然,現在,人家又填了一個病,就是胃疼、嘔吐苦水和酸水。
那好,我們就得分析,他這麼多毛病,根由在哪裡。
我跟你說,他這是典型的肝陰不足,肝氣犯胃。
50歲的人,本來就容易有肝腎陰虛的傾向。肝又開竅於目,肝陰不足,雙目失養,所以看東西眼花。肝陰不足,肝風內動,所以就容易眩暈。
同樣,也是因為肝陰不足,虛熱內擾,所以患者入夜會感覺到手腳心發熱、心煩。
至於說患者之前十年的高血壓病史,更不用說了,是肝腎陰虛的體現。高血壓這個病,最初的證型,往往就是肝腎陰虛。
其實,這個人是肝木失養,肝氣橫逆,犯及脾胃所致。肝屬木,脾屬土啊。肝木之氣不順當,它就拿脾胃撒氣。中醫把它叫做木旺乘土。
於是,患者就會胃脹、胃痛,胃氣不降而反酸吐苦。
所以說,這個患者的病,不是胃病,而是肝病。治胃,就偏了。治肝,才是正道。怎麼治?滋補肝陰、瀉肝理氣。
來看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這裡頭,顯然是前面提到的,一貫煎的加減。
一貫煎,基本組成是沙參、麥冬、當歸、地黃、枸杞子、川楝子。醫案里,加入澤瀉、茯苓和陳皮。
其中,沙參、麥冬、當歸、地黃、枸杞子,滋補肝陰肝血,改善肝陰的局面。川楝子,瀉肝氣,理氣止痛。茯苓和澤瀉健脾利水,陳皮理氣,令補而不滯,避免大隊滋陰之品的滋膩之性。
你看,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
其實啊,人過50歲,為啥毛病越來越多啊?說到底,有一個重要基礎原因,就是肝腎之陰,越來越不足了。在這個問題的影響下,人的全身會出現各種不舒服、小毛病。我們對這個問題,得有清醒的認識啊。
有這類困擾的朋友,你不要只聽我在這說,你要去中醫院,找中醫好好看看,適當調養。本文所述的醫案和驗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