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高菊 通訊員 肖利珍 張靜
近日,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河科大一附院)景華院區肝膽外科接診了一位60歲的患者李先生(化名),他在一周前就出現了全身發黃、渾身發癢等癥狀。「身上癢得受不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全身發黃,小便像醬油一樣。」李先生苦惱地說。
該科室主任孫君軍接診了這位患者,並根據患者黃疸進行性加重的表現,判斷很可能是惡性腫瘤。經檢查,李先生的血膽紅素水平已經超過了400μmol/L,影像學及化驗結果等提示為肝門部膽管癌。
據孫君軍介紹,肝門部膽管癌是膽道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其對化療、放療均不敏感,免疫及靶向治療效果不確切,根治性手術是目前患者獲得治癒可能的唯一手段。但肝門部膽管癌由於其解剖位置特殊,一方面容易侵犯肝門區血管、神經、淋巴組織及鄰近肝組織,向膽管腔內縱向生長形成梗阻性黃疸,導致高膽紅素血症,對患者的肝臟及全身其他器官造成損害,另一方面肝門部局部解剖結構複雜,手術需要的精準度高,因此一直是外科領域極具挑戰和備受關注的疑難病症之一。
「這個手術部位太特殊了,肝門是門靜脈、肝動脈及肝膽管集中出入的門戶,相互關係密切,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患者大出血。」孫君軍說。但是,如果不進行手術,患者只有6個月左右的生存期。通過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患者選擇了手術切除。
考慮到患者腫瘤位置的特殊性及手術的高風險和高難度,手術選擇使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來完成。孫君軍告訴記者,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一種現代高端手術平台,其設計的理念是通過使用微創的方法,精準地實施複雜的外科手術。
孫君軍(右二)在和同事們一起研討患者病情
達芬奇機器人由外科醫生控制台、床旁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能夠開闊醫生的視野範圍及角度,減少手部顫動,同時機器人「內腕」較腹腔鏡更為靈活,能以不同角度在靶器官周圍操作,在有限狹窄空間工作,操作更精確,減少患者失血量及術中的組織創傷和炎性反應導致的術後粘連。
經過充分的準備,手術順利開展。術中快速病理顯示膽管遠近斷端均無腫瘤侵犯,並對局部淋巴組織進行了骨骼化清掃,手術較為成功。術後,在醫護人員的專業照護下,李先生恢復良好,沒有出現肝功能不全、膽漏、吻合口狹窄等併發症。患者術後的病理結果顯示為肝門部中分化腺癌,所檢出的十餘枚淋巴結均為陰性(未發現癌細胞)。目前,李先生已康復出院。
「在這台手術中,達芬奇機器人在狹窄空間里的精準、靈活、穩定的優勢得到充分展現,為手術成功提供了堅實保障。」孫君軍說。
孫君軍在手術中
孫君軍提醒,肝門部膽管癌好發於50-70歲的中老年人,由於位置特殊,在膽管未被腫瘤完全阻塞前常無臨床表現,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視,但部分患者會表現出納差、食慾下降、厭油膩、消化不良以及上腹脹悶不適等癥狀,還有部分患者可反覆出現膽管感染。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出現阻塞性黃疸的癥狀和體征,並伴隨體重下降,這也是肝門部膽管癌最具特徵性的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