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東西比白糖更危險,比酒精更傷血管,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2022年09月27日17:38:18 健康 1607

現如今,人們已經意識酒精和白糖會傷身,前者除了傷害胃黏膜和肝組織外,也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後者易造成血糖代謝紊亂,加大對胰腺和血管的損傷。但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某些物質比白糖和酒精更加傷害血管,或許你天天都在吃。

這一東西比白糖更危險,比酒精更傷血管,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 天天要聞

什麼比白糖和酒精更傷血管?

果葡糖漿對血管的損傷遠超於白糖和酒精,此物質是一種甜味劑,從玉米中提取。自從果葡糖漿上市以來,慢慢地取代白糖的應用,其原因是成本低且甜度高。

大多數加工食品中含果脯糖漿,比如雪糕或冰激凌、含糖飲料、番茄醬以及香腸等。大量攝入此類物質可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易誘發高血脂。雖然高血脂無痛無癢,但一直沒有干預就會誘發動脈粥樣硬化,易導致冠心病腦卒中或下肢壞死等。

這一東西比白糖更危險,比酒精更傷血管,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 天天要聞

還有哪些食物易造成血管堵塞?

1、豬蹄

一提到豬蹄,人們大腦中就會聯想到膠原蛋白和美容養顏。然而,豬蹄中的膠原蛋白難以被吸收,同時含有大量膽固醇,高血脂、糖代謝紊亂、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應慎重。

2、動物內臟

雞肝、豬肝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鐵,適量吃有益於機體健康,但卻含有太多膽固醇,天天吃可升高血液黏稠度。

這一東西比白糖更危險,比酒精更傷血管,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 天天要聞

哪些因素會造成血管堵塞?

1、激素紊亂

天天熬夜到凌晨幾點才睡覺,長久下去可擾亂生物鐘,刺激身體分泌大量去甲腎上腺素以及腎上腺素,擾亂激素平衡,促使全身血管收縮,使得血流速度逐漸減慢,從而增加血液黏稠度。

2、煙草

人們對煙草的危害性認知只是局限於肺。然而吸煙也會傷害血管,因為肺泡會跟血液中的氣體交換來吸收氧氣,煙草中的有害物質也會跟隨著進入血管,擾亂血液中脂肪代謝。

3、壞膽固醇

壞膽固醇處於正常水平時相安無事,但在體內超標後可造成血液黏稠,血管壁上易生成小斑塊,造成血管狹窄或堵塞,中斷血液流通,最終使得心腦血管疾病爆發,尤其是腦卒中以及冠心病。

這一東西比白糖更危險,比酒精更傷血管,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 天天要聞

4、糖分

攝入太多糖使得身體不能把葡萄糖完全利用完,升高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島素水平,長久下去可造成胰島素抵抗,嚴重時可誘發慢性炎症。另外,長期高糖飲食也易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血栓生成幾率,從而導致腦卒中。

5、口腔中細菌

錯誤的刷牙方法、口腔衛生不良等,使得牙齒和牙齦間殘留食物殘渣,日積月累而生成難以去除的牙結石。口腔中的細菌可產生太多毒素,毒素跟隨著血液循環流動,從而破壞血管內皮。

這一東西比白糖更危險,比酒精更傷血管,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 天天要聞

家醫君寄語

既然知道以上食物會傷害血管,那麼日常生活中應有意識地避開。不妨多吃含膳食纖維、 B族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比如綠葉蔬菜、新鮮水果以及五穀雜糧等;盡量採取地中海飲食,一周吃2~3次深海魚。除了飲食外,還需堅持運動,勤關注血壓和血脂以及血糖等。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後悔!福州小伙反覆腹瀉、肝功「爆表」,只因吃了…… - 天天要聞

後悔!福州小伙反覆腹瀉、肝功「爆表」,只因吃了……

春季,陽氣蓬勃生髮中醫秉持「春氣通於肝」的理念明確指出這是養肝的黃金時節。然而,養肝絕非隨意為之,若方法不當,極有可能適得其反福州30歲的李先生就因為一頓「養肝」操作把自己送進醫院……執著於清肝火結果反而傷肝、腹瀉近來李先生因為反覆腹瀉整個人顯得疲憊不堪前往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治未病科就診主...
「膽固醇大戶」被揪出,吃1口等於10斤肥肉,再愛吃也要管住嘴! - 天天要聞

「膽固醇大戶」被揪出,吃1口等於10斤肥肉,再愛吃也要管住嘴!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膽固醇,這個詞聽起來就像是「吃得太好」的代名詞。它不是壞東西,身體合成激素、維生素D、細胞膜,全靠它參與,但一旦多了,血管就開
網紅李美越在甲亢哥直播中侮辱中國女性:chick in China - 天天要聞

網紅李美越在甲亢哥直播中侮辱中國女性:chick in China

近日,一場因翻譯引發的網路風暴將中國網紅李美越推向輿論風口浪尖。在為海外博主「甲亢哥」擔任翻譯時,李美越用「chick in China」(直譯為「中國小雞」)指代中國女性,這一帶有明顯侮辱性的辭彙迅速點燃全網怒火。
肺癌初期,不是看咳不咳!告誡:日常若出現5個信號或已加重 - 天天要聞

肺癌初期,不是看咳不咳!告誡:日常若出現5個信號或已加重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肺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