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醫生心太黑了,不該做的手術也讓我做!」
王大爺今年63歲了,他平時身體還可以。然後,前一段時間,他走路快一點的時候,總是會感覺到胸悶、氣喘,嚴重的時候也有點胸痛。為了弄清楚是怎麼回事,王大爺就去醫院就診了。
到了醫院後,醫生在充分了解了王大爺的情況後,就建議他住院做冠狀動脈造影的檢查。王大爺覺得既然來都來了,就決定聽從醫生的建議。檢查結果出來以後,醫生建議王大爺做心臟支架手術。
王大爺一聽到手術,他就接受不了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病情還沒有嚴重到做手術的境地。於是,王大爺就去了一個省級三甲醫院。省級三甲醫院的醫生在了解了王大爺的情況後,就告訴王大爺說:根據您做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目前還不需要做手術,但是需要按時吃藥+改善生活方式。
王大爺聽了省級三甲醫院醫生的說法後,心裡的一塊石頭也落下了。王大爺覺得上個醫院的醫生太黑了,所以他就說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會存在一些不應該做的手術,不應該吃的藥物。為了讓大家對無效醫療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今天醫者良言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相關的知識。
1.什麼是無效醫療?
無效醫療,顧名思義就是指某些醫務人員對病人採取了不必要或者和病情發展不太相符的治療措施。單純從這個定義來看,它是比較抽象的,估計很多朋友看了也是一頭霧水。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這裡就拿冠心病舉例說明一下。
目前來說,冠心病比較好的治療方案之一就是心臟支架手術。只要冠心病患者病情不是太嚴重,那就可以做心臟支架手術。一般來說,冠心病患者在做了心臟支架手術以後,癥狀多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雖然說心臟支架手術效果比較好,但是它並不適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有的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的不厲害,而且也沒有明顯的癥狀,對於這種病人來說,是不需要做心臟支架手術的。
還有一些患者雖然會出現胸悶、胸痛的癥狀,但是這並不一定就是冠心病。在臨床上,有一種叫做心肌橋的疾病。得了這種疾病的患者,在劇烈活動後也會出現胸悶、胸痛的癥狀。如果不做相關的檢查,很容易被誤診為冠心病。對於出現了胸悶、胸痛癥狀的患者來說,應該先明確診斷,盲目治療是不行的。
對於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的患者來說,這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他們後續還需要長期吃抗血小板藥物+降血脂藥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斑塊,降低血栓的風險。
有做心臟支架手術的指征,結果卻沒有做;沒有心臟支架手術的指征,結果卻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等,這類都屬於無效醫療。無效醫療,說白了,就是指進行了不必要的檢查或者治療。
2.為什麼會出現無效醫療的情況?不少葯無需服用,不少手術不應該做!
客觀來說,無效醫療產生的原因是比較多的。但是,總的來說,無效醫療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2點,具體的總結如下:
雖然說我國的醫療水平比較高,但是醫療資源的分布卻不均衡,而無效醫療的存在,只會讓醫療資源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就拿北京來說吧,它作為我國的首都,醫療資源是比較豐富的;而西藏就不一樣了,它的醫療資源是比較匱乏的。我國的醫療資源本來就是有限的,如果再浪費了一部分,那肯定就會使醫療資源更加匱乏。
與此同時,有些患者的家庭條件本身就不好。無效醫療的存在,肯定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在我國,因治療費用高昂造成的妻離子散,並不在少數。另外,無效醫療,也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進而造成疾病惡化。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朋友問了,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無效醫療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白,無效醫療並不是僅僅存在於我國,在世界範圍內,都存在著無效醫療的情況。
我們在接受治療的時候,還需要結合自己的病情、家庭條件等,進行綜合考慮。就像本文開頭的王大爺,如果後來他沒有去另外一個醫院,那王大爺很有可能就做了心臟支架手術。雖然說心臟支架手術的安全隱患比較高,但是這樣卻增加了王大爺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