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林輝 通訊員 孟燦
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兒童或成人皆可發生;中醫稱為「癮疹」,俗稱「風團」,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疹塊損害,驟然發生,迅速消退,瘙癢劇烈,愈後不留任何痕迹;現代醫學基礎治療以去除過敏原以及抗組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為主。
△張仲景國醫館中醫師王林艷
張仲景國醫館中醫師王林艷介紹稱:蕁麻疹此起彼伏的特徵與風善行數變的特徵相似,瘙癢也是風的特徵,故認為其總病因病機是「稟賦不耐、風邪搏於肌腠、營衛失和而發」,又有風寒、風熱、風濕、食滯的不同,臨證辨證施治,常獲良效。
23個月大幼童食芒果後全身犯發風團,反覆不愈,家長異常擔憂。經身邊寶媽介紹得知,鄭州市管城回族區紫荊山路與商城路交叉口向東200米路北張仲景大藥房商城路中醫門診部開設的有兒科特色專科,遂帶領寶寶前來就診。
初診:追溯病因,患兒昨日食芒果後,起初唇周后發展至全身紅色丘疹、風團,家長自餵了地氯雷他定,次日早晨,家長發現患兒皮疹範圍擴大,遂前來就診。
現症見:患兒全身多處犯發紅色風團及丘疹,伴鼻癢、稍鼻塞,納眠一般,大便頭干,腹稍脹,外陰黃色分泌物;舌苔白厚,脈浮滑。
王林艷醫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患兒證屬:風寒兼食滯熱郁,治宜外散風寒,內瀉熱結,遂開具艾葉、紫蘇葉、枇杷葉、薄荷等中藥3劑,水煎5分鐘葯浴用,配合口服化積口服液;並詳細告知該病中西醫原理以及各自治療方法以及用藥。
當日下午微信問其情況,家長告知只用了化積口服液,葯浴還未安排,因過敏範圍變大,甚是著急去了某醫院,開了鹽酸西替利嗪以及爐甘石洗劑等,用了之後未見明顯好轉,且反反覆復,王醫生囑咐風寒外散出來就能好,趕快給孩子安排葯浴,家長答應一試。
次日上午,患者大喜,訴僅葯浴一劑,病已十去其七,鼻塞、鼻癢基本消失,囑餘2劑繼續葯浴鞏固療效。三天後家長告知患兒已痊癒,黃色分泌物消失。
王林艷醫師說,從醫日久,心漸明晰。中醫治病並非只有苦的草藥,辨證得當,外治法比如葯浴、足浴、針灸、推拿等同樣效如桴鼓!此患兒風團兼丘疹樣皮疹反覆,另見稍鼻塞鼻癢,腹脹,舌苔白厚,大便干,脈浮,經望聞問切仔細辨析,證候當為風寒外束,食滯熱郁,治療宜外散風寒,內清熱結,小兒年幼,服藥困難,故用3付葯浴外散風寒,口感尚可的化積口服液內瀉熱結,治療1次獲效,3次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