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自:物道(ID:wudaoone)

2022年三伏時間:
初伏天: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天: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天: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三伏天,是一年氣溫最高的日子。
三伏中的「伏」,有人說指「伏邪」,也有人說是指天氣炎熱,「宜伏不宜動」。
入伏之後,面對炎熱潮濕的氣候,我們怎樣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呢?

圖片|應該是晴天吧-©

夏天地表熱,但地底涼。身體也是,要少吃涼食,多熱補。炒黃鱔時多加紫蘇,吃餃子時最好包羊肉餡的,燒鴨子最好加幾塊老薑。都是熱香料,發汗解暑,又不傷里。
【吃黃鱔】
/ 夏令之補,黃鱔為首 /
夏日入伏,是吃黃鱔進溫補的好時候,有冬病夏治的效果;舊時把走江湖的稱為賣大力丸的,不無貶義,其實古籍還真記載了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葯就是鱔魚。

圖片|跑跳吃喝行攝的Hui-©
三伏天至,鱔魚肥壯味美,有「小暑黃鱔賽人蔘」的說法。此時吃鱔魚最滋補,涼血、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


圖片|跑跳吃喝行攝的Hui-©
圖片|喜多星-©
【吃餃子】
/ 羊肉餃子,發汗祛毒 /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末伏烙餅卷雞蛋」。
一入伏,很多地方都有吃餃子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魏晉時期人們就選擇在伏天里吃餃子,「伏日食湯餅」「 六月伏日食湯餅」。

頭伏吃餃子,是因為夏天太熱,長期出汗導致人體透支,而餃子含有蛋白質,在口味不佳的伏天里能儘可能全面地給人補充營養。
除此之外,夏天人常常吹空調,體內寒氣重,此時最宜吃羊肉餃子,再喝上一碗熱乎乎的餃子湯,通過發汗,能有利於驅除盛夏「毒火」。


圖片|蘭州尚古攝影-©
【吃薑鴨】
/ 溫而不燥,補氣凝神 /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
在濕熱的夏季,食鴨,無不以肥嫩取勝,而薑母鴨卻是例外。它選用的是不常見的紅面番鴨,這種鴨血性剛烈、生命力頑強,具有良好的滋補和葯療功能。


三伏天吃鴨子,可放當歸、枸杞、党參、黃芪等十多種中草藥和老生薑在烹調上墊底,用黑芝麻油作佐料,香氣撲鼻、食色誘人、肉酥汁多。


三伏有煩惱熱,遂而愛追涼。但我們不主張「噸噸噸」地往肚子里灌冰,真正的涼不是冷、冰,而是平衡身體。
【喝綠茶】
/ 消熱去火,降燥生津 /
綠茶生涼。但必須是熱茶,輕輕發汗,可以帶走身體的暑氣。《七碗茶歌》中說:「五碗肌骨清,七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尤其是夏日炎炎,人出汗多,人體的鈉鹽大量流失。鈉鉀失衡,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圖片|Sanjay姚-©
圖片|創作者152808623147302-©
而茶葉中含有較多鉀離子,夏日喝茶,不僅能有效減少心腦血管風險,還能消熱去火,降燥生津。
夏日炎炎,睏倦的時候,來杯好茶,提神又醒腦。

【喝綠湯】
/ 消腫下氣,清熱止渴 /
民間有道:「夏喝綠豆湯,冬煮銀耳湯。」
袁枚的《隨園食單》里講,熬粥需得「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粥」。苦夏里,室外是一波又一波的熱浪,鍋內的綠豆也在沸水裡翻騰,綠豆與水,在不斷的磨合中達成某種默契。
讓心靜下來,不需要太複雜的味道。


圖片|安徽合肥王駿-©
圖片|柒貳柒1976-©
【喝酸湯】
/除熱煩滿,安心止乏 /
酸梅湯,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據說朱元璋還是酸梅湯的祖師爺。他曾是個賣烏梅的小商販,那時暑天濕熱,疾病橫行,朱元璋也不幸被感染了,一病不起。當他掙扎著去庫房取烏梅時,忽然聞到了烏梅的陣陣酸氣,馬上就感覺精神振作了許多。

圖片|suika ©
於是,他便以烏梅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兩味中藥加水煮成湯,每天服用,過了幾天,病竟然好了,從此,朱元璋就改賣可以祛除瘟疫的酸梅湯了。
朱元璋稱帝後,仍對酸梅湯情有獨鍾,常喝酸梅湯來清除體內油質,益氣安神。


圖片1|祖宗 ©
圖片2|Lz Lai ©

伏天到來,因此要隱遁與沉潛,往內里求。比如靜坐,哪怕一刻鐘,當你能聽到窗外樹葉沙沙響,身上流汗也不心煩時,那就真的心靜了。
【宜靜坐】
/ 無事此靜坐 /
長久以來,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了。
每天要接受太多的信息,人心也變得浮躁。面對網路信息的沖刷、各種情緒的蔓延波動,和自己相處顯得尤為重要。
正視自己,每天花一個小時到半天的時間,就一個人讀書、寫字、畫畫,甚至做飯、聽歌、看電影,不焦灼於「等一下我要幹嗎?」


圖片|應該是晴天吧-©
圖片|閃亮的日子-©
【宜發獃】
/ 中國人的思無邪 /
其實,萬千繁華都抵不過內心片刻的安寧。
比如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角落裡發獃,什麼也不用想,什麼也不必做,沒有煩事擾心,沒有外務纏人,四周安靜得彷彿天地萬物間只剩下自己,淚流滿面也不用擦乾,更不必強顏歡笑。

圖片|Superman和凹凸曼-攝
三伏天,炎熱的夏日,發獃放空後的自己就像一個空瓶子,倒盡了心中的苦水和髒水後,空空如也,自然也就無憂無慮。
正如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圖片|空谷尋芳-©
【宜靜心】
/ 心靜自然涼 /
人們常說,熱在三伏。
對於中國古人而言,消夏消火,上士養心。消夏的上乘境界,是保持一種靜心、清心、散心的平和狀態,一種充滿禪意的境界。

圖片|林楓_-©
古人懂得,煩夏不如享夏,欣賞這些食材的良苦、清爽、潔白,便能換得清凈心。
心底靜了,世界再燥熱,也不妨礙內心自如。


圖片|西瓜王AK-©
圖片|漢江水-©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品讀中外名著
《包法利夫人》丨《蛙》丨《老人與海》丨《鼠疫》丨《金瓶梅》丨《霍亂時期的愛情》丨《名人傳》丨《小婦人》丨《麥田裡的守望者》丨《追風箏的人》丨《海底兩萬里》
~ 近期好書 好物 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