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伏天到,從中醫「冬病夏治」角度,談痛風如何冬病夏治防複發

2022年07月16日06:58:13 健康 1471

炎夏伏天到,從中醫「冬病夏治」角度,談痛風如何冬病夏治防複發 - 天天要聞

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原創美文第684期

(本文約3000字,閱讀時長約需10分鐘)

按照冬病夏治的中醫理論,你的痛風也許也能冬病夏治,預防複發

開門見山,今天是三伏天第一天,聊聊冬病夏治調理痛風,預防發作的相關。

按照傳統,數伏這天要吃餃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烙餅攤雞蛋」。還有一個風俗,就是進入伏天要「貼三伏貼」。

貼三伏貼的中醫理論依據就是冬病夏治,那麼按照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全國一億多痛風患者能應用冬病夏治來調理或預防發作嗎?

先來了解下冬病夏治的中醫道理——

冬病夏治,指的是冬天容易發生的疾病或癥狀會加重的疾病,這些疾病可以在病情相對緩和、癥狀減輕的夏季進行調治補養,從而達到緩解發作,甚至能夠治癒的一種療法。

簡言之,這類疾病,就是「冬發夏無」或「冬重夏輕」的疾病,這個特點和大多數痛風患者急性期的關節癥狀「晝輕夜重」很相似,其實很多痛風患者的痛風癥狀也存在「冬重夏輕」的特點。

冬病夏治理論應用的是《黃帝內經》中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

陽——指的是人體一身陽氣,人之「陽氣」是生命活動的總動力,有元陽、衛陽、肺陽、脾陽、腎陽等陽氣,元陽和衛陽是陽氣的根本,元陽是先天腎精化生而來,是腎之本,統領一身純陽之氣。衛陽是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生化而來,行於脈外,是防衛、固護人體之陽氣。

冬病夏治所依據的「春夏養陽」的意思,就是讓元陽變得充足,衛陽之氣旺盛,達到中醫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

所以,「冬病夏治」,屬於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範疇,未病先防,預防為主。

炎夏伏天到,從中醫「冬病夏治」角度,談痛風如何冬病夏治防複發 - 天天要聞

那麼「冬病夏治」,為什麼要在「春夏養陽」呢?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之際,陽氣生髮,肌膚組織毛孔打開,腠理開泄,氣血容易趨附於人表,體內陽氣因此不內守而易於外泄,所以適宜於養陽,讓人體陽氣充沛,從而可以顧護陰精,是陰精得藏而不泄,助人體生化之能力。

就像明清時期醫學家張志聰總結的那樣「春夏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

按照中醫六經辨證理論,一年四季少陽應春,太陽應夏,太陰應秋,少陰應冬。所以陽應於春夏,所以應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炎夏伏天到,從中醫「冬病夏治」角度,談痛風如何冬病夏治防複發 - 天天要聞

那麼,冬病夏治,為什麼偏偏選擇三伏天呢?

簡單說,三伏天,人特別容易大汗出,這很耗傷陰液,「陽加於陰,謂之汗」,說明,在三伏天,大汗一出,是陰陽皆傷的。

宋代醫家嚴永和在《嚴氏濟生方》中寫道:「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人體陰液耗損可以通過液體補充,但陽氣耗傷是沒辦法進補的,這會讓人體陽氣偏虛。

再說,在炎熱的夏天,人們比較喜歡冷食、冷飲、冰啤酒,長期待在空調房,這都可以導致陽氣耗傷。這個時候,天上暑氣和地下暑熱相交,人體陽氣也因此而隨之蒸發,氣血循環旺盛,經絡通達,皮膚鬆弛,毛孔張開,寒邪可趁機侵入體內伏而不發。

因此,在三伏天也是恢復人體陽氣最好的時機,還能藉助自然界旺盛的陽氣,協助人體陽氣升發補虛助陽、抑陰祛寒的方法來調治,使人體陽氣充足,從而在冬季不容易被嚴寒所傷,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從臟腑的角度來分析,腎為生氣之根,脾為生氣之源,肺為氣之主。肺、脾、腎三臟和氣的形成及運行密切相關,陽氣虛衰首先導致人體元陽虛,元陽賴於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來濡養,還需要足夠的宗氣來資助。所以脾胃健,則運化正常,利於養陽。因此,冬病夏治通常採用的是健脾益氣的中藥來辯證施治,脾胃功能恢復,元陽生化充足,衛陽強盛,以致「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夏天呢,為人體溫度高而機體陽氣旺盛的時候,此時給予溫陽補益的方法,對於肺氣虛弱,脾肺兩虛,肺腎兩虛脾腎陽虛、氣虛痰阻等患者,就可以用補肺健脾、溫腎壯陽、溫通經絡等中藥祛除人體內邪氣、寒氣,來調整人體陰陽,達到陰陽平衡,讓疾病多年的身體得以恢復。

從臟腑陰陽調治的角度看,冬病夏治難道不正是中醫調治痛風的道理所在嗎?

炎夏伏天到,從中醫「冬病夏治」角度,談痛風如何冬病夏治防複發 - 天天要聞

「冬病夏治」適合哪些疾病?能治療或預防痛風發作嗎?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冬病就是寒證,或是是濕寒或虛寒的疾病,也可以不拘於時令的疾病。

意思就是說,只要是寒證,濕寒、痰濕、脾腎虛寒等疾病,也不一定非要是冬季發生或加重,只要符合這些疾病的特點都可以在三伏天或春夏來調養,可以預防發作或防止秋冬頻發或加重。

這樣看來,痛風,尤其是經絡痹阻的寒痹、寒證痛風——寒濕痹阻型、痰濕痹阻型、脾胃虛寒、脾腎陽虛的痛風都可以,更適宜於在非急性期來綜合調養。

另外,正如中醫三伏貼的適應症一樣,像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阻塞性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鼻炎鼻竇炎慢性咽喉炎、頻繁感冒、慢性虛寒型脾胃病,脾陽虛的腹瀉、腎陽虛的尿多尿頻、四肢不溫,喜暖怕涼、遇涼加重等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

一般來說,冬病夏治,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要連續治療三個療程(也就是需要連續治療三個夏天),決不能在治療第一個夏天后感覺冬季改善不明顯,而放棄治療,中醫調理,講究的就是累積性,需要堅持。

那麼,冬病夏治,真的適合、真的能治療痛風嗎?效果怎麼樣呢?下面分享一則醫學研究。

炎夏伏天到,從中醫「冬病夏治」角度,談痛風如何冬病夏治防複發 - 天天要聞

痛風關節病,也可冬病夏治!有沒有道理?深度解讀

我們知道,痛風疾病,外感風寒濕熱諸邪侵襲誘發僅僅是外因,痛風形成,體內因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不節、年老體衰、勞煩困頓等原因導致的濕熱痰瘀痹阻經絡骨節這樣的體質狀態。

痛風,為什麼外感風寒濕熱諸邪侵襲,會發生呢?本質或核心還是機體本虛-陽氣不足,而且痛風病久及腎,寒或陰邪體內留滯是常態,這屬於內寒。這樣看,冬病多以寒邪侵入為外因,而體內陽氣不足的內寒之陰邪痹阻,則是基本原因。

就像痛風發作會在一天內人體陰氣最盛的深夜凌晨發作一樣,痛風也會在秋冬季人體陰氣旺盛的季節而頻發或加重,秋冬人體體質也處於低潮,接受外界治療能力也處於下風的「不佳時期」,所以秋冬季節痛風治療效果不佳更為經常。

而夏天人體陽氣上升,經絡通達,氣血充沛,精力旺盛,寒邪會內伏而不發,這個時候採取抑陰祛寒、補充陽氣的預防治療,往往效果很好。

尤其是三伏天,人體肌膚腠理開泄,選用穴位敷貼痛風關節處,藥物最容易透過皮膚的穴位進入經絡,再通過經絡氣血達到病灶,可以促進疾病恢復,恢復陽氣,讓疾病在秋冬季節可以低於外寒而不複發或少複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痛風關節炎的冬病夏治方法:內服+外敷——

外敷:以蔥、蒜、生薑汁各適量,鳳仙花汁適量,米醋少許,麵粉少許,牛皮膠適量。先將蔥、蒜、生薑、鳳仙花汁和醋混合放在鍋內加熱,熬到濃稠時,加入牛皮膠溶化,加入麵粉攪勻,熬成膏。

然後去八厘米見方膠布,將藥膏貼在中央,按照醫生要求分別貼在不同穴位,每天換藥一次,十天一個療程。

中藥內服方:

風寒濕熱證:內服甘草附子湯加減。

風濕熱證:內服估值芍藥湯加減。

肝腎兩虛證:內服獨活寄生湯加減。

痰瘀痹阻證:內服白芍木瓜湯加減。


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痛風石


有任何想法或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把癥狀及報告發來,幫你解讀分析。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源自網路,侵刪):1.2012年第13期《中國醫藥指南雜誌》吳楠等文章《談「冬病夏治」》。

2.2011年第18期《中國臨床研究雜誌》張新藝文章《淺述冬病夏治》。

3.2005年第8期《藥物與人雜誌》馬紅治文章《關節病也可冬病夏治》。

4.2010年第5期《廣西中醫藥雜誌》郭飛航文章《樊哲以冬病夏治敷貼療法聯合中藥湯劑治療痹症的經驗》。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來1個月像「被牛含在嘴裡」 - 天天要聞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來1個月像「被牛含在嘴裡」

北京進入「蒸煮模式」網友:出門就像「被牛舔了一口」近日,北京進入「蒸煮模式」。據中國天氣網預報,7月4日至17日的14天中,北京有12天有降雨。7月12、13日,最高氣溫可達37℃。陰雨天氣頻繁,濕度大,有市民表示毛巾、衣物都有餿味了。網友評論稱「感覺出門像被牛舔了一口,黏黏糊糊」「北京居民終於也體會到回南天的痛...
「桑拿天」持續來襲,高溫健康風險你了解嗎? - 天天要聞

「桑拿天」持續來襲,高溫健康風險你了解嗎?

記者從中央氣象台獲悉,中央氣象台7月4日06時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大部、四川東部、重慶、華南北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局地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桑拿天」超長待機對我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一起來看中國氣象局專家怎麼說。記者:阮帥...
告誡冠心病患者:年過60,寧願吃點肥肉,也別亂吃這4物 - 天天要聞

告誡冠心病患者:年過60,寧願吃點肥肉,也別亂吃這4物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