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去生活

2023年01月03日19:37:06 心理 1052


放下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去生活 - 天天要聞

文/野生南已

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標題寫著「我的出路是什麼?」

點進去看了她的描述,我了解到她是一位20多歲的女生,目前在讀211的研一,妹妹是211的本科,還有一個弟弟。雖然父母在外務工,但家庭關係和氛圍都很好。

她目前焦慮的點在於自己和父母的年齡,以及一系列的現實問題。

魯迅曾說:「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或許當時看到帖子的我,正是這樣的心情。在我看來,她正是大好的青春年華,學業即將有成,父母身體健康。

偶爾的迷茫每個人都有,但這和真正意義上的焦慮還是有一定距離。

放下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去生活 - 天天要聞

焦慮也叫焦慮症,是一種精神障礙,主要以焦慮情緒為表現形式,患者會持續性或發作性地出現莫名的焦慮、不安和恐懼感,有些還伴隨面色潮紅、出汗、心悸等癥狀。

焦慮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出現,從某個方面來說,它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現。

但如果可以,我們應儘可能的減少這方面的心理暗示。

在當前的形勢下,隨著焦慮一詞的多頻率出現,一批「小鎮刷題家」也上了熱搜。

放下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去生活 - 天天要聞

據最新統計,2022年考研人數高達457萬人,錄取人數僅有110.7萬,錄取率為24.22%。

再來看2022年的國考,報名總人數達212萬人,與前期同比增加43萬人。報名教師編製的人數就更不用說了。

宇宙的盡頭是編製

隨著考研、考公、考編人數的增加,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如果遇上名額或崗位減少,想要如願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於是,大家都擼起袖子向前沖,我腦海里甚至能想像到你擠我碰的場面。在這樣的環境下,說不焦慮是假的,但反過來想想焦慮有用嗎?


放下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去生活 - 天天要聞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今年以第一名的成績成功上岸教師編。如果不是刷到她的朋友圈,我都不知道她能這麼自律。

她先是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無論當日狀態怎麼樣,她總會堅持學習。

在她的記錄里,很少出現「焦慮」的字眼,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我並不覺得她的學習計劃很枯燥,反而給我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馬斯洛說:「⼼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就跟著改變。」

放下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去生活 - 天天要聞

放平心態,困難遠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可怕,與其一味的焦慮不如放平心態,做該做的事,過好當下的生活。

在《論語·微子》中讀到這樣一句話:「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挽回,也沒有重頭再來的選項,但未來的事情一切都有可能。

慢慢來比較快,相信只要步履不停,我們總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放下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去生活 - 天天要聞

這裡是野生南已,與你分享書評、影評和生活百評,關注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頭號解憂館##我的生活也是頭條#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