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流逝感是時間心理學中一個重要變數,也是時間心理學領域內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幾個世紀以來,都一直流行用「流逝」來描述時間,就像人們描述一條溪流一樣。
這樣的說明表明我們所經歷的時間似乎具有「動態」的性質。「動態」的時間概念已經在現代思想和語言中根深蒂固,因為每一心理學:時間洞察力是否可以預測時間流逝感?個健康的、有意識的人都能明顯地感覺到時間的「流逝」。
可以認為,即使時間的流逝不像一些其他客觀事物一樣看得見摸得著,但也是客觀存在的。當然時間流逝是一種心理感覺,是主觀感受到的一種狀態,且這種重要感受也會影響其心理和行為。
時間流逝感是時間心理學研究領域內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眾多心理時間研究領域中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儘管西方國家對時間流逝感的研究在逐漸深化,但就國內而言,相關的研究卻非常稀少。
因此在國內充實時間流逝感的研究,並探究影響這一重要變數的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時間洞察力與時間流逝感的關係,並提出以正念和焦慮作為鏈式中介機制,以期豐富相關研究。
一、時間洞察力與時間流逝感的關係
研究通過回歸分析,分別探討了時間洞察力的五個維度對本文修訂後的時間流逝感量表的兩個維度的影響。結果發現,未來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時間流逝感的情緒情感維度,現在衝動和過去消極可以顯著正向預測時間流逝感的情緒情感維度。
過去消極和現在衝動可以顯著正向預測時間流逝感的生理易感性維度。過去消極和現在衝動可以顯著正向預測時間流逝感總分。本研究發現的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部分類似。
如余習德等採用大學生樣本檢驗了時間洞察力與時間流逝感的關係,結果他們發現過去消極、現在宿命和未來力可以依次預測時間流逝感的總分。
研究的結果與余習德等的研究結果有部分不同。不同的地方在於,余習德等的研究發現未來與時間流逝感呈正相關,而本研究發現未來能負向預測時間流逝感的情緒情感維度,而與生理易感性不存在顯著的關係。這樣的結果與兩個研究的分析方法有關。
余習德等的研究是採用三個維度(情緒情感、生理易感性和行為反應傾向)的時間流逝感量表作為一個整體來探究時間洞察力與時間流逝感的關係,但是這種做法忽略的時間流逝感量表每個維度本身與時間洞察力各個維度的關係。
因為從時間流逝感的三個維度的內涵上來看,三者是含義不同且相互獨立的維度,甚至行為反應傾向維度與情緒情感維度存在負性相關。
行為反應傾向維度更多的反應的是個體積極應對時間流逝的行為或者方式,而情緒情感維度則是個體對待時間流逝感的消極負面情緒,因此二者有相反的關係是正常的。
所以,對情緒情感、生理易感性和行為反應傾向進行匯總後與未來時間洞察力的關係可能是混亂的。
因為未來取向的本質在於個體更好做好準備,採用更積極的應對方式,從內涵上來講未來時間洞察力與行為反應傾向維度應該是正相關,而與情緒情感維度應是負相關。
未來時間洞察力與時間流逝感情緒情感維度的負相關,可以從未來時間洞察力的本質特點來解釋。未來時間洞察力反映的是個體未來計劃性、在長期目標上的堅持性以及抵制當前誘惑的能力,有這樣能力的個體更容易取得成功。
以往研究也發現未來時間洞察力與眾多適應性行為顯著相關,如學業成就、風險規避、健康鍛煉和退休計劃等。
因此未來時間洞察力水平高的個體可能更容易採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來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有較強的情緒調節能力,所以在對時間流逝感的關係中沒有過多的負面情緒產生,因此未來與時間流逝感情緒情感維度呈負相關。
而未來時間洞察力與生理易感性維度的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這與以往的研究不同。Wittmann等發現未來時間洞察力與時間流逝感呈正相關,這可能是未來取向的人更專註於自己的目標,從而感覺時間流逝的快。
但是在研究中並沒有發現未來取向的人表現出對時間流逝的生理易感性,這可能是所使用的測量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以往研究多從短時間的時間知覺任務來測量時間流逝感,而此次研究主要採用量表法來測量。
除了未來時間洞察力外,本研究中對時間流逝感還存在顯著影響的時間洞察力維度是現在衝動和過去消極。關於這兩種時間洞察力與時間流逝感兩個維度的關係相對較為明確,現在衝動和過去消極取向的個體都表現出對時間流逝感的負面情緒體驗。
衝動的個體往往不能在一個任務中持續等待較長的一段時間,往往高估時間的流逝,因為他們更多地是憑藉一時衝動行事,所以持有現在衝動取向的個體往往與很多非適應性的變數相關,如拖延、攻擊、物質濫用及較低的生活滿意度等。
所以衝動型的個體容易面臨生活中的挫折,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高估時間的長度,覺得時間流逝得非常快,且有負面的情緒體驗。
因此現在衝動與情緒情感、生理易感性均呈現正相關。
而過去消極是一種對過去時間的負面感知,往往與更多的時間壓力相關,從而導致較快的時間流逝的感知,且伴隨著負面的情緒體驗,因此過去消極與時間流逝感中的情緒情感、生理易感性均呈現正相關。
二、正念的中介作用
研究提出正念水平可能是時間洞察力與時間流逝感之間的作用機制之一。研究結果發現,正念在未來、現在衝動、過去消極與時間流逝感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這個結果為理清時間洞察力與時間流逝感的關係提供了實證基礎。以往關於正念和時間流逝感的關係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多是從正念干預訓練與等待任務中的時間知覺的角度進行探究的。
Weiner等的研究發現正念與短時期內的較快的時間流逝感相關。本研究從時間流逝感的兩個方面(情緒情感和生理易感性)入手,檢驗了正念對時間流逝感的情緒情緒體驗和生理易感性的聯繫。
結果發現正念與時間流逝的痛苦情緒呈負相關,但是與生理易感性不存在顯著的關係。正念與時間流逝感的痛苦情緒體驗的負相關。
正念水平高的個體更多地專註於當下所體現的自我體驗,不加評判的接受自身的經驗,往往與很多積極心理狀態和情緒相關,如情緒調節能力、主觀幸福感、積極情緒等,因此他們能更好體驗生活的美好,在面對時間流逝時沒有負面的情緒體驗。
正念水平較高的個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更加專註,從而可能會獲得良好的與積極情緒相關的結果,那麼對自身時間流逝感的情緒反應可能得到更多的正性反饋,因此與時間流逝感情緒情感維度呈正相關。
而生理易感性反映的是個體對過去時間流逝的長短知覺,以往研究發現正念與短時間內的較快時間流逝感有關。
而研究發現正念與長時間過去導向的時間流逝感不存在顯著相關,這些不一致的結果可能說明正念與時間流逝感中的生理易感性可能存在著更為複雜的關係。
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調節變數,比如時間流逝感的測量方式、短期內的時間流逝感和特質性的時間流逝感的差異等,未來研究可以進行一步探討。
總之,接受正念訓練能夠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注意資源分配、身體意識和情緒調節,持有高水平正念的個體能夠有更強烈的身體和意識感覺,這有可能幫助個體有更為積極的時間流逝情緒體驗。
另一方面,由於正念水平高能夠幫助個體有效地調節注意,形成更強的記憶,從而導致主觀地延長過去的持續時間,因此可能與較快的時間流逝感有關。
關於時間洞察力與正念的關係中,研究採用結構方程模型發現,未來可以顯著正向預測正念,現在衝動、過去消極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正念。
未來時間洞察力,反映的是個體對未來長期目標的重視以及規劃未來的能力,與很多成功的特質相關,如自我控制、情緒調節能力等等,這些都是正念水平提升時所需要的特質,一個更為重要的地方在於正念需要個體專註於當下的經驗。
正念直接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因此其應當與現在時間洞察力關係最為密切。在津巴多的時間洞察力量表中,現在維度包含現在享樂和現在宿命。
這個兩個維度相對來講都是偏向消極的時間取向,而正念是投入到當下,積極行動,注重美好的體驗但不是衝動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