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教育孩子?這應該是當前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目的都在於培養孩子的個性,引導其健康發展。因此,心理科學為良好的教育方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的教育模式就是棍棒式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下,兒童的心理問題很難得到妥善解決。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十九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開啟了歐洲現代教育,他認為除了棍棒之外還有其他教育方法。
在整個教育發展史上,心理學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心理學家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學校是引導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中間橋樑,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風格4、5歲以後就定型了,很難直接改變。也就是說,教育不應該是一味地批評和懲罰,而應該儘力理解和解決兒童的個人問題。
《女孩小豬豬去看心理醫生》就是一本關於2歲~5歲早期兒童心理書籍。
作者唐納德·溫尼科特是一名兒童醫生,也是二十世紀最有天賦和創造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他提出的「過渡客體」「虛假自我」「健康個體的概念」等開創性思維,對現代心理學影響至為深遠。
很少有家長注意到,孩子的生長環境發生改變,對孩子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隱患。
比如,女孩小豬豬,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2歲多時,妹妹的突然出生改變了這一切,女孩陷入情緒困擾。
她在母親和新寶寶兩個角色之間來回橫跳,卻唯獨拒絕做她自己。這是由於環境的改變引導的不安全感導致的。
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很多家庭有了二胎之後,大寶的性情會發生改變。家長通常覺得大寶有些無理取鬧、不聽話。
其實都是心理的不安全感引起的怪異行為。一直享受著的優越地位,突然消失,這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幾乎是滅頂之災,特別是那些生性敏感的孩子。
如果我們不加以引導,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成年生活。孩子入學後由於學校是分年級的,這就意味著誰也不可能永遠成為「焦點人物」。在成人社會中更是如此。
正所謂「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對於這些孩子,我們需要設法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找到背後的真正原因。
所幸女孩的父母也是懂得心理學的。小豬豬從2歲多開始,就與醫生進行心理溝通治療。
16次的諮詢記錄,帶我們走進溫尼科特的私人診所,也把我們帶入女孩的精神分析世界,去了解她,看到她的成長和治療過程帶來的修復和變化。
這本書有一定的專業性。在書中,隨著治療過程的進展,作者在適當的時候給出他對此刻治療的評論和一些其他的注釋,以及他對此時治療中所發生的事情的理論性理解。
不過,它並不是一本枯燥無味的嚴肅教科書,內容生動有趣。作者始終謹記小豬豬是一個孩子。以孩子的特點來進行治療、遊戲。讓女孩進入遊戲的角色,享受遊戲的過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作者認為,孩子們正是通過創造、操作和享受遊戲,來掌控自己的焦慮,並把自己容納在體驗之中。
可喜的是,女孩小豬豬通過治療成為一個真實自然、精神健康的5歲女孩。
小豬豬的故事讓我想起了那個被嫌棄的松子的故事。如果松子的父母懂得一點兒兒童心理學,松子也不至於活得那麼悲慘。
雖然我並不想把一切過錯歸咎於松子的原生家庭,但父母的態度確實影響了她的一生。誰能長期忍受自卑的折磨呢?
在這書中,移情始終貫穿整個治療過程。比如醫生按照孩子的要求來安排見面會談的方式,這對孩子的治療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移情,也是醫生一直倡導的治療方式。
女孩小豬豬的心理治療一共持續了2年半,期間會面的次數並不多。在治療期間,她經常在父母給醫生的信中夾帶信息和圖畫,來告訴醫生自己的感受。
不管怎麼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關係孩子的一生。也許父母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但孩子是敏感的,她都能感受到。
在作者看來,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可以滋養或者阻礙孩子的發展。母親是環境的一部分,身為兒童的照顧者,重要的是提供能促進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