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
生活形式的基本特徵如下:
首先,一種生活形式就是一種實踐,它是由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構成的;
其次,任何實踐,任何生活形式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通行的,都以特定的風俗、習慣、制度、傳統為前提;
最後,人們的任何概念活動都可在生活形式中找到其根源,都以特定的生活形式為根據。
換言之,生活形式是給定的,我們不得不接受的東西。由此可見,人們的一切概念活動都是以生活形式為基礎的,所以人們在概念活動上的一致也就必須以生活形式的一致為基礎,而不同的生活形式便會引起不同的概念活動。維特根斯坦還以「希望」、「期待」、「意圖」等心理學概念為例來說明生活形式是如何構成我們一切概念活動之基礎的。他指出,意圖是包含在情形中,包含在人類的習慣和制度中的。如果沒有棋類遊戲這種技巧,那麼我們也就不會有下一盤棋這樣的意圖。維特根斯坦進一步指出,我們的日常語言是由各式各樣的語言遊戲組成的,語言遊戲是植根於生活形式之中的。「語言遊戲」一詞意在強調:講一種語言是一種活動或者一種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維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強調了關係性活動的重要性,即講一種語言是活動的一部分,或者說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紐曼在開展社會治療的實踐中受到生活形式概念的啟發,並以關係性活動為理論基礎發展社會治療的實踐。
關係性活動在社會治療中意味著,只有在相互聯繫的活動中語言才有意義,改變一種生活形式就是改變了詞語和對話的意義。在社會治療中,來訪者常常會談到「抑鬱」、「焦慮」、「這幾天過得糟透了」、「我對他很氣憤」等。怎樣幫助來訪者改變這種狀態呢?當然,分析這些癥狀的性質是毫無意義的。社會治療主張,通過行動而不是解釋來消除語言中的迷霧或歧義。這種行動就是拋開現存的、與不良情緒相關的生活形式,通過集體地、創造性地表演人們的生活,從而建構新的生活形式。只有當人們創造了新的生活形式,他們才可以說自己理解了行為的存在方式。簡言之,在生活形式這一概念啟發下,紐曼發現,社會治療的基本過程實際上就是對生活形式的改變。
以上的五點就是社會治療的哲學背景,聊完了它,我們再來說說社會治療的心理學背景。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評論、點贊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