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2022年10月31日19:26:29 心理 1985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採訪時間:2022年10月14日
採訪地點:常州市德安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心理諮詢師:楊祿祿
案例摘要:「文字討好症」的產生原因、現實意義及如何改變過度討好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繼「社交恐懼症」、「熱度排斥症」等網路文化常見症之後,「文字討好症」也衝上了熱搜。所謂「文字討好症」,就是人們在線上聊天的時候,會對聊天內容字斟句酌,揣摩語氣,修改表述,最常見的就是在結尾加上「哈、啦、噠、喲、滴、~」等語氣詞或符號,比如,將「好的」改為「好滴」「好噠」「好勒」「好~」;將「收到」改為「收到啦」「收到哈」;將「嗯」改為「嗯嗯」「嗯勒」「嗯啦」……讓對方看到文字時感到「更親切更舒適」。


順勢而為還是形勢所迫?

「文字討好症」的出現有其背景與契機,首先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本質上這也是數字化生存帶來的一種困境。面對面的交流中,因為人的客觀在場,很難隨意切換成「討好」模式。隨著社交網路的空前發展,人與人的連接範圍越來越廣,日常需要溝通的內容越來越多,弱連接成為了常態,語言表達也愈發趨向慎重和禮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聊天,大多時候是在網路上進行的,很難感知到屏幕背後的人是什麼表情與動作,所以帶有尊重和討好意味的文字的確能成為獲取信任和提升好感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時,因每個人對文字的理解方式不一樣,在溝通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偏差和誤解。比如,有的人對於回復「哦」的理解就是「好的」,有的人卻會覺得這是聊天對象出現了不滿或冷漠的情緒。而「好的呢」「知道啦~」這類字眼不僅能讓對方感到親切,還可以為自己塑造一個積極正面的形象,進而拉近與聊天對象的距離。可以說「文字討好症」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詞不達意」而導致溝通不愉快的風險。

此外,在複雜的社交環境中,我們需要面對不同的交流群體和場景,「文字討好症」可以起到「助推劑」的作用。例如,在職場情境中,因為上下級、甲乙方的存在,為了更好地推動工作進程,展現幹勁滿滿的工作態度,我們需要更講究分寸與禮貌,「文字討好」幾乎成了每個打工人小心翼翼的日常。而在與朋友分享日常時,回復「好滴」都略顯敷衍,「好!!!」更能凸顯朋友間的強烈認同,激發對方的分享欲,友誼的小船方能越行越遠。

當然,個體產生「文字討好症」也可能是因為受到身邊人聊天方式的影響,屬於模仿行為。這種模仿會在從眾的過程當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人的交流方式。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內卷還是內耗?

「文字討好症」並沒有獲得所有人的認可,也有部分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這種迎合他人的行為不正是一種新型內卷嗎?不是累死自己,就是卷死別人。什麼都要卷的當代人,在「文字討好症」上自然也不會認輸,比如「哈哈哈」是潦草對付,「哈哈哈哈哈哈」才是真的高興。我們對文字討好的閥值正在不斷提升,而用幾個表情符號和文字來揣測別人的想法和情緒,也會影響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有人因此影響社交效率甚至迷失真實的自我,產生非常嚴重的精神內耗,並且在保持真實獨立地表達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縱然自認為思前想後的每條信息都回復得很完美,也會因社交感到疲憊不堪。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如何做可以在社交中發揮「文字討好」帶來的正向溝通,而又不增加精神上的內耗呢?


1.認識討好的內在機制

討好是內在無價值感的外在投射,童年時孩子採取討好的方式,通過委屈自己、迎合父母喜好來得到關注,當這種模式固著之後,會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在權威、上司、領導、伴侶和朋友面前,同樣會戴上「好孩子」的面具,用討好的方式迎合別人。



2.打破討好模式

我們需要清理自己過去壓抑的悲傷憤怒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的狀態,利用我們的「第三隻眼睛」,看著人際關係中的自己,當自己興起討好念頭時,或者發生討好事件後,慢慢覺知自己是採取了討好的方式在面對這個世界,打破這種討好模式,建立新模式。


1.認識討好的內在機制

討好是內在無價值感的外在投射,童年時孩子採取討好的方式,通過委屈自己、迎合父母喜好來得到關注,當這種模式固著之後,會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在權威、上司、領導、伴侶和朋友面前,同樣會戴上「好孩子」的面具,用討好的方式迎合別人。



2.打破討好模式

我們需要清理自己過去壓抑的悲傷憤怒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的狀態,利用我們的「第三隻眼睛」,看著人際關係中的自己,當自己興起討好念頭時,或者發生討好事件後,慢慢覺知自己是採取了討好的方式在面對這個世界,打破這種討好模式,建立新模式。


3.學會愛自己

覺知是成長的開始,覺知自己內心那個渴望愛卻總是滿懷委屈的自我,然後學會陪伴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慢慢接納自己,撫慰創傷性缺失,逐漸建立新的人格模式,呵護它健康成長並與社會現實接軌,完成自我蛻變。也可以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一起完成蛻變之旅。



4.真誠與尊重

從人際交往心理學角度來看,尊重是獲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真誠和誠實是社交穩定最重要也是最受歡迎的特質。偽裝本質上還是對社交存在困惑,「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而應」,真誠一定會被感知,真實總能引發共鳴。真心實意,坦誠相待,才能在社交中建立真正有利於雙方共同成長的關係。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性格萬千,境遇差別,每個人都有「文字討好」的自由,這無可厚非,而每個人也有不去討好的權利,不必隨波逐流。腳踏實地、真誠坦率,減少討好,多愛自己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二)——文字討好症是社交技能還是精神內耗? - 天天要聞

楊祿祿

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中級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督導師,常州市優秀社工。主攻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沙盤治療,遊戲治療;擅長治療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學生心理、學習障礙、自我認知(自卑)、壓力管理、情緒調控、人際關係、多動症兒童的情緒行為管理等心理問題。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一)——別怪寄宿孩子不「獨立」:孩子不願住校背後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羊了個羊」為何讓人如此上頭

心理醫生手記(七十九)——星座、解夢、塔羅牌,這屆年輕人為何如此沉迷玄學?



-END-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