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是一本很好懂的書籍,把一個概念,從是什麼,到為什麼,到怎麼辦講解得特別詳細,很容易理解。
這裡摘抄了書里的好的句子,供大家閱讀,希望可以有收穫。
1 內觀自己
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歸結起來,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慾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焦慮就是因為慾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
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的行為和慾望進行合理化,這正是人類被稱作「自我解釋的動物」的原因。
要想不受其困擾,唯一的辦法就是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給它進入潛意識的機會,不給它變模糊的機會;即使已經進入潛意識,也要想辦法將它挖出來。所以,當你感到心裡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難受的感覺時,趕緊坐下來,向自己提問。
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所以變聰明的秘訣就是:先保持極度專註,想不出答案時再將注意力轉換到另一件與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會神,讓意識極度投入;事後完全忘記,讓意識徹底撒手。這樣,靈感和答案就會大概率地出現。
每當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時,我們要是能先停留幾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啟用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思維,然後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身體感受永遠是進入當下狀態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過程更是一種很好的專註力訓練。它提示我們,身心合一的要領不僅是專註於當下,更是享受當下,而這種享受必將使我們更從容,不慌張。
當一個人能主動開啟第三視角、開始持續反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時,就意味著他真正開始覺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長的可能。
2 外觀世界
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你的知識。
真正的學習成長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饋,反饋再反饋」,只有不斷產出,獲得反饋,我們的人生才會發生真正的變化。
所謂費曼技巧就是通過自己的語言,用最簡單的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最好讓外行人也能聽懂。
你肯定記得「刻意練習四要素」:定義明確的目標、極度的專註、有效的反饋、在拉伸區練習。
知識的獲取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
現實和理論都告訴我們: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真正的成長不在於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於自己改變了多少。
對成長來講,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做選擇是一件極為耗能的事情,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會被強大的天性支配,去選擇娛樂消遣。在有約束的環境下我們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實。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標細化、具體化的能力——行動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撐下才能得到重構。
復盤的方式也極為簡單,通常只需3點:①描述經過——以便日後回顧時能想起當時的場景;②分析原因——多問幾個為什麼,直到有深度的啟發;③改進措施——儘可能提煉出一個認知點或行動點。
真正的行動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的人,而是會想辦法避免同時做很多事的人。
想要快速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業專家交流,直接向他們請教。
想先看到結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果。
運動之後,腦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驗或挑戰,才能讓自己不斷地變「聰明」。
一個人的性格和脾氣好不好,也取決於他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視角單一的人容易固執、急躁和鑽牛角尖,而視角多元的人則表現得更為智慧、平和與包容。
能夠迅速進入專註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註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最重要的習慣。
打卡與記錄,看似只是叫法上的不同,但其中的差別非常微妙,需要悉心體會。同時,我們在任務設置時要使用新策略:設下限,不設上限。
如果你想要的東西還不存在,那就親自動手將它創造出來。
事情本身並不重要,我們只是在通過它獲取另外一種樂趣,順便把這件事給做了。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