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宣傳口號是「讓心理健康成為全球的頭等大事」我們身處在這個信息發展蓬勃的大時代,疫情、房貸、車貸、輿論...壓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影響心理健康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我們常說的健康其實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它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1964年第三節國際心理衛生大會給心理健康下的定義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簡單來說心理健康就是一種積極向上、高效且滿意的持續心境。現代醫學的發展和大量的醫學實踐證明:越來越多的疾病並不是由純粹的生理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國家衛健委針對社會對心理健康的主要關切編製了《心理健康素養10條》,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一方面,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體健康的影響。
二、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鬱
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心理健康也有幫助和益處。運動還可以提升自信、促進社會交往。堅持適量運動,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鍛煉30分鐘以上,對於預防和緩解焦慮抑鬱更為有效。
三、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積極求助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也是負責任、關愛自己、有智慧的表現。出現心理問題可求助於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和社工機構等。
四、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身心健康問題
睡眠質量是身心健康的綜合表現。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夜間醒後難以入睡、經常噩夢等。睡眠不良提示著存在心理問題或生理問題,是身心健康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
五、抑鬱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缺乏持續兩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鬱症。
抑鬱症可導致精神痛苦、學習無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觀厭世。抑鬱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及時防範。
焦慮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並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頻等癥狀。
我們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地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儘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公眾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地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儘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抑鬱症、焦慮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相結合而治癒。
六、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
在用藥期間,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尊重醫生的要求按時複診,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後,應繼續聽從醫生的用藥指導,不可急於停葯。自己任意調整藥量甚至停止用藥可能帶來病情複發或惡化的風險。
七、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養育者需了解兒童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反思和成長,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或向專業人員求助。兒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健康。
①了解兒童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
②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科學引導。
③養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反思和成長。
④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導,又不要急於干預。
⑤養育者有時可能會誇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或向專業人員求助。
八、預防老年痴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老年痴呆是一種發生於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病,老年痴呆主要癥狀包括:
①記憶退化乃至影響生活;
②難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務;
③難以做出決策;
④言語表達出現困難;
⑤性格發生變化等。
通過認知功能評估可早期發現老年痴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運動、多用腦、多參與社會交往,包括: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有益的戶外運動、保持學習與思考的習慣、積極進行社會交往等。
九、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人們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於對疾病的不了解。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乃至康復。因此,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環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當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癥狀得到控制後,可以承擔家庭功能、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對於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為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利於病情的好轉和康復。
十、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人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才採取健康的方式。通過學習科學有效的減壓方式可以更好地應對壓力,維護心身健康。
第一, 調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導致不良情緒的消極想法;根據客觀現實,減少偏激歪曲的認識。
第二, 積極尋求人際支持。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獲得情感支持和實際支持。
第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採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
判斷什麼是科學的減壓方式,主要是看這種方式是否有利於更好地應對現實問題,是否有利於長遠的心身健康。而吸煙、飲酒、過度購物、沉迷遊戲等方式是一定不可取的。
來源:甘青美年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