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有危險行為出現時,家屬應該怎麼辦?

2022年10月07日12:40:24 心理 1988

對於精神分裂,很多人的感覺就是既嚴重又恐怖,確實,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慢性的、嚴重的精神障礙,而且極易反覆發作。

精神分裂症有危險行為出現時,家屬應該怎麼辦? - 天天要聞

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基本的精神活動(包括思維、情感和意志行為)發生了障礙,它們之間的聯繫不協調了,與外界環境也不協調了。

比如病人對外界的人或事產生了歪曲的理解和認識,以致出現了令人不可理解的危險行為,主要是指傷人毀物、自傷自殘和突然出走。

其實,這些危險行為是受特定的精神癥狀支配的,面對這種情況,家屬應該怎麼辦呢?

命令性幻聽—自傷自殘

精神分裂症有危險行為出現時,家屬應該怎麼辦? - 天天要聞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命令性幻聽內容多具有威脅性,患者對此難辨真偽,並且絕對服從。

例如,幻聽讓患者去死,患者會毫不猶豫地採用跳樓、自縊、用頭撞牆等殘忍的方式輕生。

這種情況往往突然發生,家屬看不到任何先兆,只是在事後(如果輕生未成功的話),患者才肯說出是一個「聲音」讓他去死,這種情況是極具危險性的。

家屬做法:

家屬要高度重視,如果發現患者存在命令性幻聽癥狀表現,家屬要時刻陪伴在患者身邊,必要時刻帶其到醫院就醫治療。

被害妄想—傷人毀物

精神分裂症有危險行為出現時,家屬應該怎麼辦? - 天天要聞

多數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對被害妄想採取忍耐、逃避的態度,少數患者也會「先下手為強」,對他的「假想敵」主動攻擊。

家屬做法:

弄清患者的妄想對象,即患者認為是誰要害他。如果患者的妄想對象是某個家裡人,則應盡量讓這位家屬遠離患者,至少不要讓他與患者單獨在一起。

必要時刻,家屬要讓患者自願到醫院治療,如果不願意,且出現傷人毀物行為,則需強制就醫,住院治療。

抑鬱情緒—自傷自殘行為

精神分裂症有危險行為出現時,家屬應該怎麼辦? - 天天要聞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會產生抑鬱情緒,出現情緒低落,甚至悲觀厭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自殺成功的患者,是在疾病的恢復期實施的。

患者在精神病癥狀消除以後,因自己的病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不能正確對待升學、就業、婚姻等現實問題,感到走投無路,因此選擇了輕生。

家屬做法:

對已經明確表示出輕生觀念的患者,家屬既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躲躲閃閃,要主動與患者討論自殘自傷的利弊,幫助患者全面、客觀地評估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儘早發現患者的心理困擾,及時疏導。

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精神分裂症有危險行為出現時,家屬應該怎麼辦? - 天天要聞

在照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過程中,作為家屬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尊重、理解、接納、關心、支持、幫助患者;

②正確認識疾病,支持患者積極治療、儘早治療和長期維持治療,以達到長期的病情穩定;

③促使他們積极參加社會性活動,以期減少或防止發生殘疾。在此過程中,對患者多給予鼓勵、肯定,根據患者的能力,與患者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不能操之過急;

④學習疾病知識和治療知識,幫助患者觀察病情,及時應對病情變化,採取正確的應對策略,避免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

⑤對於患者偏離正常的怪異想法、行為和幻覺等病態表現,通過治療解決,避免強行爭辯和校正,激怒患者或引起患者反感。

精神分裂症有危險行為出現時,家屬應該怎麼辦? - 天天要聞

這些知識對精神分裂症家屬來說至關重要,如果發現精神疾病,一定要及時的治療,以平常心去關心病人,督促病人堅持服用維持量的藥物,切勿擅自加減藥物或停葯。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