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xin搜索無為心理專欄關注
有些來訪者在講座里聽過我的一個癥狀:如果「死了」又活過來時,發現已經被深埋於地下或已置於要火化的爐膛內,那要怎麼辦?
諮詢時提到這個癥狀,我提示來訪者:「我的這個癥狀和你擔心的『萬一』是不是如出一轍?」
而來訪者的反應通常是:「老師,你這個癥狀太離譜了,怎麼可能啊,就算可能也概率太小了,你恐懼什麼?可我恐懼的是很真實的,真實於我總覺得有可能發生。」
當我問TA:「你擔心的事情概率大嗎?是不是當你陳述給其他人時,得到的回復也是『你擔心的幾乎不可能發生,這麼小的概率你怕什麼?』」
來訪者啞然。
我們往往覺得自己的癥狀是最痛苦、最難治的,覺得自己的恐懼擔心很有道理,而對應的事件最有可能發生,至於別人的「怕」則相當可笑,「那有什麼值得焦慮恐懼的?」
「以自我為中心」是康復的大忌,森田先生講過這一點。
「我最痛我最苦,我的癥狀最無藥可救」,好像沒有這個特殊護身,就沒辦法證明自己的獨特。反覆默認和強調這一點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典型的體現。
說它是康復的大忌,並不是因為共情不到位。而是,當你始終特殊化自己和癥狀時,你就沒辦法離開以自我為中心的關注點。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來訪者總抱怨「我怎麼總是無意識地在關注癥狀?」
是無意識的嗎?不是。關注點的固著更多源於長期以來「以自我為中心」這個特質。
當「以自我為中心」時,就很難客觀公正地去審視事物的合理性,因為主觀想像替代了客觀事實。
「我覺得會發生」「我認為很有可能」便成功植入了你的思維模式里。
這就是癥狀的控制能力,它操控著你對事實的判斷,左右著你對真假的辨別。
「為什麼其他人都覺得我恐懼的不可能發生?」
「我覺得我擔心的萬一像一萬,為什麼在別人眼裡的小概率在我眼裡像將要發生的事實?」
為什麼?你被癥狀控制了。
怎麼能不被它控制?一下做不到,我們先離開「以自我為中心」再說。
只覺得自己的苦是苦,只認為自己的痛更痛,這樣的心態決定了你的狀態,關注那個癥狀最嚴重的人——自己,掉進那個最恐懼的萬一——癥狀。
如果讓大家展開辯論,我相信每位迫友都能列出大量的論據來支持「我的癥狀最特殊」這個論點。只是,你所列舉的論據是病態的,是不良思維模式下的產物,更不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呈現。
有些改變是需要通過主動學習或被諮詢師指導來實現的。
走出以自我為中心是心態上的脫離,並不只是「我懂得同情了」「我學會共情了」「我理解別人的痛苦了」這樣簡單的意識層面的轉變。
「會不自主地關注癥狀」源於長時間陷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怪圈裡,打破這個怪圈則需要你不斷地覺察,一次一次的通過行動與癥狀劃清界限。
如果你學習了森田療法,如果你知道怎麼做,那麼希望你持之以恆地走向新世界。
如果你還無法憑自己的力量突破重圍,那麼,我來幫你捋清亂象,走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