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了學習方法,有人又提到孩子不自律。今天珍姐就講講怎樣利用心理學法則讓孩子自律(珍姐也是為孩子們操碎了心)。
霍桑效應,是指當孩子們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或者研究對象時,會改變行為的傾向,會表現出觀察者、研究者所期待看到的樣子或者行為。
藉此,你可以偷偷告訴孩子:語文老師正在觀察你呢,他說感覺你有成為語文高手的素質。(可以提前跟老師打招呼,一般老師都會願意配合的)
然後你觀察孩子,他慢慢就會向那個方向行動。(你千萬別破壞了他的節奏喲)
這裡的語文老師可以換為任一學科老師。學習好、能力強的孩子,最好是某一個弱勢科目;
學習能力弱一些的孩子,最高是優勢科目。(為啥?有科學原因的,有空再講)
班級里一群被隨機抽取的普通孩子,通過8個月的肯定式教育,在成績上、行為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自信心很強,求知慾也特別旺盛。
德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因此得出了一個教育真理:當你用積極心態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向你期待的狀態轉變。換句話說,當你期待孩子變成什麼樣,他就能變成你期待的樣子。
你越向孩子傳遞正面的期待,孩子越覺得:我一定可以!
鼓勵就是積極暗示,你給孩子越多,孩子就越上進。
路徑依賴是指在生活中,人一旦進入某一條路徑,無論這條路徑是好是壞,都可能依賴這條路徑,就好像突然有了某種慣性,只能在這條路徑上越走越遠而不回頭,很難改變。
我們對「路徑依賴」這一心理學法則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運用就是:在孩子沒有自主能力的時候養成習慣!
這個過程挺難的,但如果我們堅持下來,孩子習慣養成了,以後我們父母就省心了。
培養孩子習慣的最佳年齡是在3~6歲。
對於我們初中的孩子而言,養成一種好習慣會更難一些。因為這時候我們的孩子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了,他已經形成了一些習慣。
我們需要帶著孩子一點一點破壞掉原有的壞習慣,再形成好習慣!
所以需要的是家長們更長時間的堅持,更長久的努力。
登門檻效應,又叫得寸進尺效應(太形象啦)。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換到我們孩子身上,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孩子養成某方面的優秀品質,你就先挑其中最容易做到的一方面,來要求孩子。孩子做到了這一方面,再提別的要求。
在前面講到路徑依賴時,說要破壞孩子原有的不好的習慣,然後養成好習慣。我們就可以用登門檻效應,先要求孩子做一個小的改變。
例如,對完成作業有困難的孩子,不妨要求他每一天把作業有什麼記錄回來,孩子只要完成就行,先不去管作業是否、完成的質量怎樣,先堅持一個月。
等到孩子記錄作業養成習慣了,我們再要求他保證作業的質量。
小學的孩子,就可以要求他把語文數學的作業做好。
初中的孩子,也不能要求他一下子能保證所有作業的質量,因為科目太多了。
我們可以先要求他保證他優勢學科的作業質量。
優勢學科的質量已經能夠保證了,再要求他別的學科的作業質量。
德西效應:當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的時候,用物質獎勵激發他,短期能有效,但是一味地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失去內驅力。
最好的獎勵是精神獎勵。
一個擁抱,發自內心的微笑,高高豎起的大拇指……只要你想,你會發現適合孩子的精神獎勵。
最好的誇獎是誇獎過程。
誇獎孩子過程中努力用心,會讓孩子認為成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不要誇獎孩子聰明。誇獎聰明等於告訴孩子成功不是由於自己的原因。那孩子面對失敗的時候就會手足無措,甚至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
有家長朋友就直接在私信問我:
孩子咋這麼不聽話呢?我越說他,他越磨蹭。
我說:你嘮叨得太多了唄。
一下子戳到真相。
嘮叨太多,督促太多,指責太多,表揚太多,獎勵太多……所有的「太多」,都指向一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
什麼叫超限效應呢?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逆反的心理現象。
日常生活中,咱們如果能避開超限效應,管住自己的嘴,不嘮叨孩子;管住自己的手,不隨便指揮孩子,那麼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慢慢學會自我約束,逐漸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