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記者在某網路平台上搜索「解壓玩具」,出現數千條搜索結果。仔細瀏覽發現,這些解壓玩具種類繁多,比如各種造型的「捏捏樂」類玩具;有做成電腦Enter按鍵造型的海綿捶打類玩具;還有指尖陀螺,可以放在手指上或其他物體上玩;還有一種「解壓魔方」,上面有做成不同造型的按鍵,比如開關按鍵、圓珠筆頭的按鍵、密碼鎖滾輪等,可在焦慮時重複按壓……不少購買者評論稱,「適合在焦慮時用來過手癮。」
心理壓力以及化解心理壓力,早就不是什麼新鮮概念。幾十年之前,我們就已經知曉,國外一些公司會設置發泄室,代員工排解內心的壓力。幾年前,一組以「我們是誰」為主題的漫畫在微博和朋友圈「爆紅」,引起廣大網友共鳴的同時,也帶起了一波改圖熱潮。而這同樣也是化解壓力的一種方式。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都有一定的承受極限,因此,「有了壓力你就減」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今天,解壓玩具的熱賣,既說明了心理壓力普遍存在,也說明了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善於化解心理壓力。
著眼於「越善於化解心理壓力」,這顯然是好事。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交際與生活,都需要我們善於化解壓力,進而輕裝上陣。不過,在積極解壓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提升自身的「耐壓力」。以解壓玩具為例,時隔不久,它就會讓我們產生審美疲勞,此時,不僅無法解壓,其本身就可能讓我們看著心煩。因此,在積極解壓、化壓的同時,更應提升自身的心理免疫力和心理韌性。
另一方面,毋庸諱言的是,心理壓力過大,不僅容易導致各種不良後果,其自身原本就是一種亟須我們正視的不良狀況,甚至就是疾病。而所有的疾病,都講究對症下藥。因此,以解壓玩具化解心理壓力,也只能適可而止。如果確實感覺心理壓力過大,已經影響了自己的學習與工作,那麼,最好的辦法,還是應該向心理醫生尋求專業的幫助。
與此同時,作為職場中的一員,面對心理壓力,我們也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不能諱疾忌醫,也不能見風就是雨。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遇上一定的困難,如果將所有的風吹草動都視為壓力,都感覺不堪重負,那隻能導致我們在心理壓力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尤其是,有些所謂的壓力,其實可能只是我們一時無法適應環境與氛圍,因此,坦然面對,調整心態,將其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至少是這部分壓力,也就不復存在。而在調理心態的同時,如果能夠不斷地自我「充電」,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讓自己無論是面對日常工作還是處理突發難題,都能夠遊刃有餘,原本因此而產生的壓力,談笑間,煙消雲散。
(原題為《解壓玩具熱賣,積極抗壓也要提高心理韌性》 作者 范德洲 來源 中安在線網)